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

| 镇圳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希望这份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精选篇1

《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看完此著作,本人结合2018年10月、2019年1月两次前往新疆喀什疏附县扶贫调研的实践,谈谈学习体会。

一、党员干部一定要常下基层

项南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序言中提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近2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认真学习思考,并做了仔细的调研,提出的设想,都比较切合实际。

在两次前往喀什疏附县调研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做产品研发、特别是智慧农业方面的产品,一定要多了解产品的实际应用场景、多理解用户的使用感受、多掌握时机情况,一定要避免闭门造车、想当然以及理想主义。

在新疆农业大数据产品规划中,一开始很多产品功能都是基于智能手机设计的,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喀什疏附县农民的手机普及率很低,特别是少数民族,而且当地没有开通4G网络,3G网络信号也比较弱。因此,在产品功能研发上我们尽快调整为先重点做好基于PC端的应用,手机端应用也重点先适应驻村干部的需求。

二、智慧农业产品要紧密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核心

《摆脱贫困》中提到,当年宁德很多乡镇政府墙壁上挂了很多锦旗,但是和经济建设有关系的锦旗却很少。书中指出农村工作一定要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核心,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要发展农镇企业,立足于本地农副产品资源的加工利用。

目前,我分管的VR事业部智慧农业产品过于侧重管理,而在生产与运营促进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弱。比如之前的农业大数据产品设计中,有很多功能与数据、上报类相关。在调研中发现,当地驻村干部对于这类功能其实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希望有与科学种田培训相关的功能,特别是有利于提升当地农业种植水平方面的功能。在新疆电信相关扶贫干部的指导下,我们在智慧农业信息田园客户端中推出类似抖音短视频的农业技能培训视频,让少数民族用户可以更加便利地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科学种田的技能。

三、建议公司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智慧农业产品的合作

《摆脱贫困》倡导各政府部门要加强密切合作,做好“经济大合唱”,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事者必有所成。目前我司有多个部门都在开展与智慧农业相关的工作,并展开了不同层面的项目合作。比如讯盟社会管理应用事业部与VR事业部共同推进某地智慧农业,信息安全事业部与讯盟VR事业部在某省面向农村定制安全手机方面开展合作等……如果能够对这些相关产品进行有效引导,形成合作,相信福富一定能够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精选篇2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精选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习近平同志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他曾经工作的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仅是贫困本身,也包括产生贫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读懂国情依靠群众

读懂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如何摆脱一县一地的贫困,如何摆脱国家的贫困?

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提出贫困地区要有“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有一种诠释。

理顺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道:“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习近平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九十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新世纪,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形成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讲话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减贫和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声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凝练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辟分析脱贫攻坚的困难问题,系统阐述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精选篇4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近期,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摆脱贫困》。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里面是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读后发现文字朴实,内容充满了智慧。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书中透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鲜明的想法、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悟颇深,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我们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平时应多注意思考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记得刚调来党办工作的时候,面对写方案、写文件自己总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思想意识陷入了一度的“贫困”。后来通过不断思考,我意识到平时应多与领导沟通交流,注意积累工作经验、总结方法,虚心求教其他同事,工作之余多浏览相关书籍积累素材,渐渐地自己在工作中愈发得心应手,业务上也愈发熟练。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而逃,对待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完成。在党办工作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我所负责的组织工作琐碎却不复杂,这就需要我在工作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要具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尽心尽责,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扛在了肩上,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有作为、有担当。去年大热的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塑造了陈岩石、沙瑞金、侯亮平等一大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坚定地理想信念和对人民的一腔热情,让我们由衷敬佩。担当无关身份、年龄和时代,是一种气度和人格。勇于担当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位普通员工的本分,责任就是担当,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担当不都是惊天动地的,更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为落实市委及集团公司工作要求,我中心集中开展了“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中心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自查,把鼓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统一起来,把惩戒问责与保护激励统一起来,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治庸治懒治无为,铁腕整治纪律松懈,消极怠工,推诿扯皮,慵懒散浮拖等问题。我们每个员工要做到职责所在,任务所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态势,立足本岗,知责、明责、尽责,把身上的担子担好,本职的工作做好,为中心乃至集团公司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摆脱贫困专题片党员观后感精选篇5

我阅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由于我是福建人,咋看这本书就有一种亲切感便便细细品读,读后觉得该书语言朴实,内容也是贴近大家生活,包含的很多价值观和逻辑思维也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综治信访工作中。其中的《干部的基本功》、《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三篇提醒我当前要塑造三种意识:塑造担当意识、塑造刚正意识和塑造坚忍意识。

一是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意义,特别是后一句。我们常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有一定道理,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安于本分,不要擅权,不要越位,但又不对,主要看怎么理解这个"谋"字,虽不在其位,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得失,积极主动向"在位者"建言献策,如此,虽不在其位,也可以尽一份心力。这话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身微言轻,不敢担,怕担不起。有的人说,综治信

访工作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不在中流,何须"浪遏飞舟"?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过话锋一转,又说:"但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一种老实的心态,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担当起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的使命。

二是塑造刚正意识。习近平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说:"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到刚正,倒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么不正,而是觉得,我们有了刚正意识,心里就会充满阳光。还是回到我们综治信访干部办事底气不足问题。我来自基层,知道做信访维稳工作很辛苦,基层更如此,很多事情要求人,被拒绝,被无端责骂的事情都有。长此以往,心里就特别憋屈,久而久之,心里就阴冷起来。结果,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者有之,沉沦幻灭、自暴自弃者有之。实际上,身卑不敢忘国忧,小人物也要自珍自重,我们综治信访人也需要内心刚正。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股浩然正气,需要一颗熊烈的太阳,鼓舞和引导自己。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因为他心里光明正大,有一股浩然正气。胡林翼

曾说,只要我所办的事情目的正确、光明,手段就可以灵活,因为心里没有阴暗面,所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塑造坚忍意识。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要有长远的视线,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美,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展示我们的轻柔。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相关文章

    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