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我们应该自己做主

| dancy2
今天跟家里通了电话,老爸很是正式得跟我说到他在别人空间上看到的一篇日志,并希望我也看看。挂电话以后,我在百度上找到了这篇日志,我想应该是这篇——“23岁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梦想什么拥有什么放弃什么”。日志没有明确说23岁的人应该做什么,但是可以读出他要说的就是两个字——奋斗。

       这是一个在当今社会青年中无人不知的真理,没有哪一个毕业生在面向社会时不是卯足了劲对自己大喊“加油、奋斗”。我也对自己、对朋友、都我的弟弟说过要奋斗,奋斗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生存之路。我想去闯,我想去奋斗,我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点。但是我同样想说,充实不等于忙碌。有的人忙碌了一辈子但倒头来都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这算是充实吗?看了“士兵突击”、“奋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蜗居”……心里总是时常充满了那种奋斗的欲望,然而一想到现实又感到畏惧。

      很羡慕、佩服那些已经走上社会的同龄人。也许你要说在社会上求生存有多么多么艰辛,在学校无忧无虑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是,社会上是充满竞争而且十分残酷,但是你如果不在社会中历练,你哪儿来的阅历,你怎么变得成熟懂事,你怎么得到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是只有社会生活才能给你的。家庭条件再好,那始终是父母的,不是你的。除了财产可以继承以外,父母的生活经验你永远体会不到。所以生活还是得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包括父母。对于我们这些按部就班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23岁就是我们进入社会的起点。当然,我们之间有继续深造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虽然在追求学历期间他们仍然是个学生,但是年龄是没有“学生年龄”这个概念的。两三年过后,你依旧要加入社会这个大队伍,你依旧要不停地投简历、面试、招工作。你的学历或许是比别人要高那么一点,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实践能力比别人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学历是块敲门砖,它能帮你挡一年,而其余的时间就必须又你的能力来证明你这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价值了。

        奋斗是要靠自己的,父母可以在你累了倦了的时候让你依靠一下,但他们绝对不是永久的港湾。有些父母给不了子女什么,只能任他们去自己闯荡;有些父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们为了后代能够自强自立,仍旧让他们自己去社会上闯荡;有些父母总是当子女的庇护伞,生怕他们有点什么闪失,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规划好。我比较欣赏前两种家庭,我认为在前面两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有能力去搏击这个社会。以小鸟来打比方,前两种家庭的小鸟是能够真正学会飞的本领的,而最后的家庭中的小鸟光有翅膀但却没有力量,最终只能老死最终鸟巢中。

       23岁了,父母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在国外,子女到了16岁,父母就鼓励他们自谋生路。他们照样能活得很好。为什么?而16岁这个年纪的小孩在中国,却还在撒娇、任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难怪即使我们满了18岁,但却没有一点成年人的意识。而我们可曾意识到过,当我们满了18岁之后,我们就已经是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了。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一切结果都必须由自己承担,而不再有什么监护人之类的庇护了。而这一点,在大多数家庭中恐怕是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的,他们总认为还在读书就是小孩。但是社会不这么认为,法律不这么认为。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就必须面对这个社会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的去逃避。要知道,当我们已经23岁的时候,我们还一直活在父母的襁褓中,那么我们注定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独立生存。当有一天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能依靠谁?我说的依靠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

       当前社会上从小学生到博士,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说是因为这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差?那么究其原因呢?社会压力吗?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这一点吧,甚至我认为社会压力都不是导致这些青少年自杀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他们埋下的定时炸弹。在成长的过程中太过于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以至于他们没有良好的承受能力,遇事就慌、乱、烦,继而对生活无望。要知道,这个社会是不会因为你的承受力不行而同情你的,就像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

    相关文章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