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800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于1936年上映。本片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卓别林饰)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小变整理的观后感800字,欢迎各位阅读!
摩登时代观后感800字一资本主义的奴隶,幽默背后的悲哀——《摩登时我要点评 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 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后来,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间,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后来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爱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直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底层工作者们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的悲怆。正如央视记者白岩松访美时在华尔街看到的情景一样,豪华的餐馆旅店还是顾客盈门,对于中高产阶级者来说经济危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伤害,而对于无产阶级者来说,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经济的来源,好比断粮、断奶一样,他们的生活却是异常艰苦、辛酸的。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酬劳贴补家用而不得不为资本家鞍前马后;罢工得不到支持,下层人们的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创造力能动性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生产的附属品。这些可以说是摩登时代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影片以批判性的眼光揭露了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横线处摘自百度文库)
当然,摩登时代揭露的事实是当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真实写照,角度极为犀利,揭露了生产方式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是,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我们应该抽丝剥茧,冷静审视其中所表达的观点,看到某些东西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对当下的生活其实是必要的;资本主义的本质被揭露,恶劣的本质至今仍未改变。
摩登时代对当下有指导意义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它毫不遮掩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许多年,各种改进使得他的本质在当今变得不那么容易捕捉,但无论怎样的改进,资本主义仍然会因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瓦解。而摩登时代恰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点。
虽然工人的生活已经不再像那时一样水深火热,但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却丝毫没有改变。
最后,摩登时代虽然反映的是20世纪初工业化大生产时底层工人的处境,但是在嘲讽、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的同时,也清楚地向后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又不得不靠被资本家剥削以维持生存的情形正是资本主义自诞生到现在不曾改变的本质特征,只是摩登时代里描绘的情形更为直观,当今的情形比较模糊罢了。而在我看来,摩登时代或许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一部经典的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演绎了一个衣衫褴褛、穷困落魄的流浪汉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跌美国对外面临着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对内面临着整治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的混乱治安的沉重任务。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治安混乱,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美国的下层阶级更是难以承受资本家夜以继日的赤裸裸的剥削。卓别林演的夏洛克就是这样混乱时代下层小人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厂里不断加快的传代式的工作线,最终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经历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使他觉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监狱。我觉得,他想法设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一系列场景设计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场景设计啊。可笑的是卓别林那无奈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可悲的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新兴强国的美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本来监狱的开设是为了减少犯罪,稳定社会治安的,现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样饱受欺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仪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从一个被压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为要为温饱而甘愿进监狱的流浪者,这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吗?从一个受尽压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的罪恶。而这部电影正是选择了这样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流浪者的悲哀,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角度虽小,给人的震撼力却很强。这样的设计真是一针见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结局并不是悲剧,流浪者夏洛克因为好心在一次次帮助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之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结局部分他因为帮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狱,当再次出狱时,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弱小却充满希望的身影。他虽生在乱世,虽受尽压迫,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败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会气愤的用他的小拐杖进行还击,即使最后希望和梦想再次破灭,他还是只要轻轻耸一下瘦弱的肩膀,转身离去,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在我看来,他这是多么坚强而又充满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个罪恶的制度下,饱受煎熬。尽管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但是他那种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不仅仅激励了当时的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且更成为感动观众,震撼荧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仍会情不自禁的发笑之余,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动。
故事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想像的空间,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来过得怎么样?但是看着他们充满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卓别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汉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引入观众的脑海里,事实证明,卓别林的名字已经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