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
当代青年昂扬向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大批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1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80后和90后年轻人工作起来经常嫌脏怕累、挑肥拣瘦。但是谁能想到,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家,会选择去鸡窝牛棚里工作。
2010年,赵剑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就做出了这样选择。她来到太原市尖草坪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到养殖户家里给畜禽采血。每到春、秋季,赵剑在养殖场一待就是半个月,刺鼻的气味让她好几天身上都是牲口的粪便味。朋友聚会她不敢去,回到家,还会遭到孩子嫌弃。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让赵剑印象深刻。尽管动物防疫部门有应急预案,但现实情况异常严峻。那次疫情处置就像一场战斗,赵剑以专家组成员身份,第一时间到达疫点,对病死猪进行剖解、组织采样,对疫点、疫区进行环境采样……疫情处置共持续45天,到解封那一天,她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感染人畜共患病等风险,赵剑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在这10年中,不断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她总说:“不后悔,我学了7年的专业,如果轻易放弃了那才后悔。”
和赵剑一样选择在专业一线坚守的,还有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作为90后的他,一毕业就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从事数控编程与工艺编制的高级技师、工程师。
航空整流罩类零件是飞机发动机进气口温度传感器上的重要结构件,但此类零件为异形薄壁件,装夹定位困难,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零件合格率较低。陈玮根据夹具设计知识不断试验调整,改善加工方式,将加工工序由6道缩减至1道,零件一次加工合格率由43%提高到100%。零件精度及加工稳定性显著提高,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得到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加强。
身为复合型人才,陈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获得专利8项,完成技术攻关30多项,并带动多人成为技术能手。从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到数控机床加工操作,陈玮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成为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铣加工操作方面的佼佼者,在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为国防军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2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无数大学生立志扎根基层、决战脱贫攻坚,用新时代青年的梦想和担当,绘就无悔青春的美丽画卷。
2008年,刚毕业的吴书香响应国家号召,到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官立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里时,吴书香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了很多建议,但村民却不以为然。对没有农村工作生活经历的她来说,“融入”不仅仅是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和生活习俗,更重要的是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于是,她决定“先做村民,再做村官”。做村民,她和农民一起下田、一起插秧;做村官,她立志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
2012年,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在吴书香的倡导下,一辆辆农机开进了官立堡村。与农机一起“开进村”的还有新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官立堡村把增收的视角从土地转向经营,成立了物业公司,发展电商和农贸大集。同时,官立堡村建立了合作社,推动生产标准化,积极打造“苏家屯”大米品牌。12年时间,她用务实创新实现了“做一名村官、富一方百姓”的夙愿,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青春就是要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92年出生的山东姑娘崔久秀,从小受家乡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牢记爷爷“做对祖国有用的人”的教诲。2014年,她大学一毕业,便义无反顾进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一名南疆基层干部、一名新时代支边青年。
7年多来,崔久秀一直在基层坚守。她为下岗职工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各族孩子办起了“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办起了“幸福养老苑”,在和基层群众朝夕相处中,她拥有了愿意送她出嫁、给她准备嫁妆的维吾尔族“妈妈”,有了让山东父母放心的“新疆爸爸”,一群又一群的少数民族孩子称呼她为“书记阿恰”。
不到30岁的崔久秀,如今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党委副书记,成了一名基层“老干部”。她把新疆当家乡,把老乡当家人,像一粒胡杨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南疆大地上。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3
从小在城市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去海外留学,当年的秦倩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村里大娘们口中的“闺女”,会认上一个13岁的干女儿,会被一个脑瘫患儿喊“妈妈”。
2016年,秦倩从共青团河南省委来到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几年间,她引导农民发展百农园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带动100户352人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孙庄村从无集体收入、无村庄规划、无基础设施的“三无”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她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把村民当成了家人。秦倩多方联系,把脑瘫儿童小俊豪送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使他的病情得以缓解。每次去看俊豪,秦倩都给他洗脸洗手喂饭。有一天,平时不会说话、智商只有一岁的小俊豪,突然喊了一声“妈妈”,秦倩又惊又喜,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对于一个未婚女孩,这一声“妈妈”是何等的信任和珍贵。正是这种付出和真心,换来了父老乡亲对她的真情,大娘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女”。
80后的秦倩是乡亲们眼里的“闺女书记”,90后的杨晓帅则成了留守孩子们眼里的“姐姐老师”。
2013年大学毕业后,杨晓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特岗教师,并自愿到当时全县条件较差的太平庄中心学校任教。
“刚来的时候,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抬,等着泥沙沉底了才能用,买菜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最近的供销社。”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冲淡杨晓帅的工作热情。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一人担负起两个年级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小孩大多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杨晓帅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授课、聊天、辅导作业、帮他们给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每天近距离的陪伴,让孩子们和她格外亲近,大家都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有一次,杨晓帅不慎摔伤,在宿舍养伤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来陪她。到了周末,好几个学生的奶奶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
8年多来,杨晓帅扎根乡村教育,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这个90后女孩,已将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4
去最边远的地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到最艰苦的基层,用实践锤炼意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是挑战,是磨练,更是无悔青春的生动注脚。
两度入藏,倾心奉献,王海洋选择在艰苦藏区绽放青春。2009年,王海洋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入伍。2011年,王海洋作为连队尖子兵,被挑选奔赴藏族聚居区执行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并荣立三等功退役返校。2016年,即将毕业的王海洋再次踏进藏族聚居区,成为拉萨尼木县吞巴镇扶贫干部。学习藏语、走访群众、发展产业……很快,王海洋就摸到了精准扶贫的门路。2018年尼木县脱贫摘帽后,王海洋获得了拉萨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贡献奖。从一名“大学生士兵”到“退役复学大学生”再到“基层公务员”,王海洋在基层奉献青春的初心始终不变。
山东姑娘崔久秀,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南疆基层工作。7年来,崔久秀先后经历了社区、乡镇、农场等多岗位锻炼。2018年,崔久秀担任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良种繁育场党支部书记、场长,探索建立群众诉求直通车制度,为下岗职工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孩子们办起“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办起“幸福养老苑”。与此同时,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崔久秀将基层群众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会场,和其他代表组成“巡回宣讲团”,向群众宣传两会精神。多年来,崔久秀和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像胡杨树一样深深扎根在南疆大地上。
“以平等、尊重和真诚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林文婕带着这样的初心,在广东吴川市兰石中学开启了教师生涯。山区的艰苦环境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让林文婕感到,支教是需要用爱去坚守的高尚事业。2016年8月,林文婕奔赴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支教。入藏5年多,除了高原环境和生活习惯,最让林文婕感到有挑战性的是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素质。林文婕因材施教、积极创新,慢慢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找到了自己在这里的归属感。“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藏族聚居区的孩子们了解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林文婕说。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简介怎么写5
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人的志向应当与时代脉搏相呼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理想追求的广阔舞台。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8年,现任辽宁沈阳市苏家屯区解放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吴书香,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苏家屯官立堡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当一批批村官陆续转岗,吴书香却一次次选择留下,一干就是12年。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吴书香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走进田间干农活。为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吴书香协助村里成立了农业机械化服务队。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吴书香带领村民成立物业公司,发展电商,擦亮大米品牌,持续提升村民收入。吴书香实现了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理想,本人也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8年,刘攀飞走出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的办公室,来到三都区西照村任第一书记。驻村3年,刘攀飞兢兢业业,敢闯敢试。2019年底,在他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西照村提前一年实现脱贫。刘攀飞还组织利用村里原有的建筑行业资源,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参与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刘攀飞带领大家把西照村建设成为开发区农村集体经济带头村。刘攀飞感慨,能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这才称得上不负韶华。
“要把所学献给脱贫事业!”这是秦倩在驻村日记中写下的话。2016年,留学归来的秦倩来到河南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任第一书记。面对孙庄村资源匮乏的情况,秦倩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创办村集体产业“邵蛮楼胡辣汤”,通过电商打开销路;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社,聘请专家指导有机盆栽等;建立扶贫车间,建成光伏发电站……通过创办惠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昔日的穷村庄变成了幸福的美丽乡村,秦倩也因贡献突出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告别象牙塔,和倩如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云南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大学生村官。和倩如的扶贫工作从走村入户开始,一家家走,一户户访,帮助村民排忧解难。从采集扶贫数据,到为贫困户寻找公益项目,再到带领村民开展网上销售……和倩如把村民当亲人,把扶贫当自己的事。2020年,和倩如主动请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益于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倩如来到搬迁安置点后,很快成了大家的贴心人。6年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和倩如用行动彰显了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
“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福建政和县镇前镇干部魏静说,廖俊波的事迹给了自己不断前进的力量。2012年,魏静大学毕业后来到廖俊波生前工作过的政和县担任大学生村官,2018年担任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第一书记。从抓党支部建设开始,魏静让念山村的发展有了主心骨。接下来,成立旅游公司,开发梯田景观资源;创办茶企、民宿、合作社,延伸旅游产业链;种植特色农产品,传统村落改造提升……魏静和乡亲们一起,把念山村打造成了福建省知名的“旅游村”,村民收入和幸福感不断提升,魏静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