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10篇

| 文琼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事迹和精神,展现出全军官兵奋斗强军、岗位建功的昂扬风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10篇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1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基层政治教导员、聚焦备战打仗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的舰艇政治委员;一心一意谋打赢的机关参谋人员、实战实训练精兵的合成营营长、保障高效联合作战指挥的专业技术军官;坚持为战育人、加快国防科技创新的院校专家,立足本职争当“砺剑尖兵”、坚守国防施工岗位默默奉献的优秀军士长;敬佑生命奋战救治一线的人民军医,扎根雪域高原守护平安的武警忠诚卫士……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美,在于他们虽然岗位不同,却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把全军官兵奋斗强军、岗位建功的昂扬风貌展现给世人,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鲜活。精武强能、勇扛红旗、冲锋在前……95年来,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岁月静好,中国军人始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创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在最危、最险、最难的时候,永远有他们逆行而上的身影。中国军人的样子,很多时候就代表着中国精神的名片。精神是一种力量,今年建军节来临之际,很多英雄模范、先进典型接受表彰奖励。无论是评选颁授“八一勋章”,开展军地青年典型走基层分享交流活动,还是召开功勋荣誉表彰大会,发布“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通过树立鲜明的功绩导向来展现强大的正能量,从而激励广大官兵学习榜样、战位立功、岗位建功。“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当每一位军人都努力用鲜血和汗水去诠释新时代军人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我们的强军梦便不再遥远。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明确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无数个甘当“强军螺丝钉”的优秀个体脱颖而出。他们为强军而奋斗,因打赢而出彩;他们扎根基层,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虽小,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最美的样子,树立起了一面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军人,理应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尊崇的职业,他们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强军建设有积极担当,保卫祖国有过硬本领……所以,既要强调牺牲奉献,又要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进而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团结伟力。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2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基层政治教导员、聚焦备战打仗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的舰艇政治委员;有一心一意谋打赢的机关参谋人员、实战实训练精兵的合成营营长、保障高效联合作战指挥的专业技术军官;有坚持为战育人、加快国防科技创新的院校专家,有立足本职争当“砺剑尖兵”、坚守国防施工岗位默默奉献的优秀军士长;有敬佑生命奋战救治一线的人民军医,还有扎根雪域高原守护平安的武警忠诚卫士……他们牢记初心使命、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赤胆忠诚,展现出全军官兵奋斗强军、岗位建功的昂扬风貌。

广大官兵表示,要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事迹和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锻造绝对忠诚品格,抓实备战打仗工作,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以奋斗奋进的姿态扛起使命责任,奋力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3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查房过程中,一位病人意识并不清醒,周飞虎还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见患者脚露在外面,他会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够高,他马上伸手调整……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4

一米阳光,明媚而温暖。周飞虎特地将病情更重的患者安排在南向病房里,因为阳光代表着希望。

阳光是否与救治效果有必然联系,似乎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生温暖的关怀和精心的救治,是这里康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秘诀”之一。

或许是因为决策压力沉重,大多数时候,周飞虎神情严肃。面对患者时,他总能绽放出暖心的笑容。不论是在ICU病房,还是在抗震救灾一线,抑或是在病毒肆虐、蚊蝇横行的埃博拉抗疫现场,都是如此。

我不禁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如此切换自如?在他讲述的几段榜样故事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慧方教授,一辈子省吃俭用,自己用旧矿泉水瓶装水喝,却把价值数百万的祖宅捐了出去。“她可以把患者带到家里来吃饭,却不肯接受我们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世前,她不吃不喝,只为能捐献出一具洁净的遗体……”

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在救治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时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到诊疗一线,亲自记录患者腹压变化。诊疗完毕,还不忘指导后辈:“今天有时间吗?我知道你们都很忙,要是有时间我给你们讲讲。”

汶川地震时,年过七旬的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教授宋少柏,冒着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凌晨1点颤巍巍地出现在病房里。周飞虎问:“您不是刚走吗?回去休息吧,病房有我们看着就行了。”老爷子回应:“我不放心,你们不是也没走?”

苍生大医,一脉相承。周飞虎说:“每个时代,都有战士负重前行。”而以叶慧方、黄志强、宋少柏为代表的一代代人民军医,就是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战争年代,他们不仅救治伤员,还是激励官兵的精神力量。当年在华北抗日战场,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和平时期,当疫情发生,当灾难来临,他们“白衣执甲”的逆行身影,依然是守护生命、稳定民心的“压舱石”。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一脉相承的精神风骨,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民军医的工作初衷,激励他们永远奋斗。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5

在重症监护室,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快快快!让一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一边奔跑,一边喊。在生与死的边缘,多争取一秒时间,就多一分希望。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曾执行西非抗埃、马里爆炸案维和伤员救治、赴巴基斯坦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医学救援任务。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患者,哪里就是他冲锋的“战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作为解放军总医院新冠疫情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救治危重症患者近百名。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周飞虎参加抢救危重症患者超过1万例。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经过周飞虎团队的精心治疗后,最终转危为安。他说:“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

“我的病情反反复复,但你们始终没有放弃,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前不久,一名刚出院的小伙子给周飞虎团队寄来一封感谢信。他刚转诊入院时多脏器衰竭,查不出病因,深陷绝望之中。“每天我都会握着他的手,告诉他病能治好。”两个月,几十次会诊,周飞虎团队把小伙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小伙子生日那天,周飞虎特意买来蛋糕,告诉他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为他加油鼓劲。

在重症监护室,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周飞虎用医者仁心温暖着每一名患者:用洗净的药瓶组成“加油ICU”字样、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靠枕、盛夏时节为病人送西瓜……一件件小事温暖人心。

“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曙光。”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说,周主任带领团队精心守护每一名危重症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目睹过许多生离死别的周飞虎深知,危重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建设“智慧ICU”,利用大数据早期预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治疗,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救治效率。

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取代了护士手记,精准的数据信息随时提示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救治关口不断前移。医生可实时接收“报警”,迅速指导施救。

数据在不断积累,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近年来,周飞虎承担国家、军队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6

周飞虎,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飞虎始终牢记人民军医的使命担当,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国内外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

听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飞虎参加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与队友共接诊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2016年6月,周飞虎奔赴马里和塞内加尔救治受伤的维和战士,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预案,将伤员安全转运回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在北京会诊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为外地患者远程会诊。2020年4月,周飞虎赴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并担任赴巴抗疫专家组组长,提供专业指导。

大爱仁心、救死扶伤。周飞虎认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老红军腹部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曾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情况。家属抱着希望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立即组织全力救治,经过2个月的治疗,老红军不仅恢复了生命体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飞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时组织温暖的病房生日聚会、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一个靠枕,这些暖心动作如同涓涓细流,在病人心中激荡起爱的力量。

牢记使命、扎根奉献。周飞虎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多次赴各地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工作,赴外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周飞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两上西藏阿里高原,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做好医疗卫勤保障。

周飞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7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多年来在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__国际维和救援、特大安全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使命召唤即能“冲得上、救得下、治的好”。多年来,他努力让思想紧跟战场、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官兵,矢志成为“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卫勤尖兵,仅2016年就多次执行一些重大事件的官兵救治任务。

1、__爆炸维和伤员救治:2016年6月,随军委工作组赴__救治我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该同志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在随后的20余天里,包括端午节期间,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X方医院、我驻x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__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相关事迹多次被包括各大媒体报道,并作为全国老中青三代党员典范的代表在人民日报七一特刊及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刊播。

2、__遇袭维和伤员救治:当地时间2016年7月10日18时39分(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39分),中国第二批赴__X维和步兵营担任难民营哨位警戒的1辆轮式步战车遭炮弹袭击,造成我维和士兵伤亡。该同志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与总医院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参加远程会诊指导救治,并结合自己在马里的救治及转运伤员经验,向随后被派往非洲接送伤员的专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确保伤员转送的安全。

3、泉州180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3月,某特战旅发烟罐吸入十余名伤员被收治到福建泉州180医院,3月24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180医院,参加救治包括ICU内3名重症伤员(均进行了ECMO支持治疗)在内的10余名伤员,在随后40余天救治中,二赴泉州,清明、五一小长假均在180医院渡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除一名伤员去世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4、驻马店159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9月12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驻马店159医院,参加救治某炮兵团3名重伤员,中秋佳节不休息,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与精心治疗,参与救治的重伤员中,2名转危为安,1名病情稳定,受到陆军部及基层部队领导的表扬。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8

“面对敌人疯狂扫射的枪口,老班长黄继光挺起胸膛,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站在黄继光铜像前,军队人大代表、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指导员余海龙,向刚下连的新兵讲述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枪眼的故事。

用讲连队荣誉和传统的方式,为每一名新到连队的官兵“接风”,是连队的传统。余海龙告诉记者,当英雄连队指导员这几年来记忆最深刻的,就是2014年10月作为空军唯一一名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工会,在同吃“红军饭”时,并语重心长地嘱托“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余海龙说:“回到连队的那一晚,我失眠了,独自一人来到荣誉室黄继光老班长的铜像前,思索如何落实好主席的要求。”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官兵重温了连史。余海龙告诉记者,学习英雄事迹和重温连队战史,就是要让一代代官兵永远铭记英烈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浇注的根和魂,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余海龙认为,要回答好新时代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个时代课题,就是要时刻牢记领袖嘱托,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让英雄精神接续传承发扬下去。

针对战士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点,余海龙牵头成立创客团队,以“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为主题,制作推送微电影、宣传片以及H5,《渴望光荣》《模范的连队,英雄的传人》等原创MV,一经推出网络点击率就达数百万次,原创歌曲《写封信给黄继光》获全军第九届战士文艺奖一等奖。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9

周飞虎,男,1971年出生,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该同志政治思想坚定,对党忠诚,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作风正派,为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关心爱护同事。在工作上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科室为家,抢救病人在工作上不分昼夜,多次成功完成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近年来,先后参加了西非抗击埃博拉、__爆炸维和伤员和__遇袭伤员救治等系列国际重大救援任务,模范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17年最美援外医生、军委后勤保障部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作为科室主任,带领科室团队荣立总医院院集体三等功、教学先进单位、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等。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每天面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危重外科围手术期危重病人、脓毒症、热射病的血液净化及液体复苏、多脏器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救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为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百位名医”培育对象,《持续血液净化救治重症脓毒症》被评为院首批《百病妙诀》。任科室主任以来,在工作中克服科室在岗医生人员少,科室任务繁重等困难, 经常同时身兼二线、三线值班,并参加了科室所有重症及特殊病人的抢救工作,确保科室医疗安全,在保健工作中,除科室直接收治军干、师干首长救治外,多次参加南楼首长抢救。并多次代表医院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参加包括西非抗击埃博拉、天津爆炸、马里爆炸伤员等救治,均圆满完成任务。

所带领的科室多年来救治危重病患者数万名,在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均在95%以上,远高于国内、外同级别医院90%-92%的救治成功率。科室2013年荣立总医院集体三等功,2014年被评为总医院教学先进单位,2015年被临床部嘉奖,2016年被评为总医院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及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底,先后入选北京十大健康卫士及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候选,多次被评为总医院优秀党员和教学先进个人。

学习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事迹 篇10

何贤达,1979年8月出生,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10月入党,中共党员,二级军士长。一个精通导弹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多操作操作的多面手,曾任部队班长职务,被称为导弹“兵王”。何贤达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被第二炮兵评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曾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所带的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砺剑22载,发射导弹数枚,建功苍穹;带兵20载,斩获20多项荣誉,誉满军营;从“火头军”成长为首批士官指挥长,从炊事兵成长为一等功臣…

何贤达1995年高中毕业后,曾南下广东打工,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了。个头中等,黝黑的皮肤, 是他的特征,他曾只是百万军中的一微小兵卒,最开始的时候是从炊事员干起,但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他却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导弹精兵”的传奇。

入伍以来,何贤达夜以继日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曾有人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5次立功受奖、8次发射导弹、28次执行重大任务。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曾经自己的经验别写成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学习。

翻开何贤达的成长履历,作为吊控号手,他是全旅兵龄最短、业务最精的操作骨干,曾光荣的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作为测号手,他是全旅第一个从事此专业的战士,曾12次夺得专业理论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发射单元指挥长,他是全旅第一取得某型号导弹指挥长资格的士官,现在的何贤达几乎熟悉导弹发射阵地的所有专业。

何贤达入伍这么多年,为了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他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和妻子。和妻子恋爱期间只能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定下的婚期还曾因为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的眼睛总是含着泪花。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专注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章

    17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