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
每一个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都应该多看看那些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那么有关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的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篇一
作者:白岩松
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
第一个,我说我很小就失去了“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1976年,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我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我妈的一个同事问她:“孩子考哪儿了?”“北京广播学院。”那个同事略微有些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
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开始我很幸福,因为我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了硕果。我在国际电台华侨部实习,到进入1989年的1月份,老师就告诉我:“你没问题了,我们要你,留下吧。”那时候看着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我就觉得我定了,幸福啊。
我回家过了一个很圆满的春节,回来了。3月份,我突然接到国际台的通知,广电部下了政策,今年国际台不招中文编辑,我的工作吹了。于是,到手的幸福破灭了。没隔两天,我就买了去广州的硬座火车票,一个人去广州的珠江广播电台应聘。
但是,莫名其妙的是,出发头一天下午,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说你们还有没有没来我们这儿实习的实习生,我们想见一见。系里知道我在国际台的工作已经吹了,但失败挫折孕育了新的机会。当初我没有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原因是,我评估了一下,我去国际台留下的可能性较高,所以,我选择了国际台,但是没有想到最后国际台这儿也告吹了。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谁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回去第2天我就接到了电话,“我们要你了”。
大家可能说那是你怀念的20世纪80年代,现在不可能了。生活中不要去相信大家都在那儿“拼爹”,要去相信更多的正向的东西。我就是一个例子: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一路走来,我没有为求职和工作的变动送过一分钱的礼。我遇到了很多贵人,要去相信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更多,大家不是都在那儿“拼爹”。
第二个是我曾经拥有一次当“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父亲没有珍惜,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富一代”,当“富二代”有什么意思?那天我去广播学院捐款。每年捐款资助新生的时候,我就跟那些新生说:“恭喜你们,你们拥有了别的同学所没有的一份履历,表面上是由挫折、痛苦、贫穷造成的,但是将来它会成为你的亮点。你可以在简历里写你是某某基金资助的,我相信很多老总看到这个都会眼前一亮。因为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要招家境贫寒的,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韧性更强。”
因此,反过来说,我为我经历过这样的青春感到骄傲,它能让我今天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心平气和。“富二代”可以继承大笔财产,一进社会可以不租房子,也有女孩追你,我祝福你。有人说我夫人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人家买的原始股,她认识我的时候,是我最悲惨的时候。”但是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
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篇二
作者:[美]娜塔莉•波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荣幸。我的感受跟我1999年初到哈佛成为新生时的心情一样:感觉我不配来这里。而我每次开口说话时,都必须要证明我不只是个白痴女演员而已。
那时,年仅18岁的我已经演了七年戏,以为自己在大学里能找到一条更加严肃和深刻的路,所以大一那年我决定修神经生物学和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但当我为了希伯来语课的ABC以及神经应答的不同机制而挣扎时,我看到朋友们写关于帆船的论文,做流行文化杂志,看到教授讲童话故事和《黑客帝国》。我发现,为了严肃而严肃,这本身就是一种虚荣,是一种模棱两可,是为了反抗我想象出的自我而采取的一种姿态。我当演员当然是有原因的,我爱我的职业,我不必为此遮掩什么。
几年前,我跟我老公去东京玩,吃到了最美味的寿司,那家饭店只有六个座位。当地的朋友说,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是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明白,要把事情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是在对至善至美的追求过程中的愉悦。
在我的职业生活中,我花了许多时间,寻找我自己做事的原因。我的第一部电影在1994年上映,那时我才13岁,至今我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纽约时报》对我的评价:波特曼小姐摆造型的功力比演戏强很多。这部电影在当时得到的所有评价都是不温不火,商业方面更是惨败。这部电影叫《这个杀手不太冷》。而今天,拍完了35部电影之后,它仍是人们见到我时最常提到的片子,说这是他们最爱的电影。
我很幸运,自己首次参演的电影,起初在所有的标准上来看都是一场灾难,这让我很早学到,价值应该来自电影拍摄过程的体验,来自触碰人心的可能,而不是商业和影评方面的成功。
于是我开始只挑那些我热爱的事情来做,只选那些我能汲取到有意义经验的工作,这让我周围的所有人都彻底困惑。我拍了独立电影《戈雅之灵》,为此我学习艺术史,连续四个月每天研读戈雅和西班牙裁判所;我拍了动作片《V字仇杀队》,为此我学习了所有与自由战士相关的东西,他们也被叫作恐怖主义者……我可以决定我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让票房或名声来决定。
当我拍《黑天鹅》时,整个经历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我已经刀枪不入,不怕别人怎么用嘴喷、怎么用笔写,也不在意观众是否愿意看。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是,对于芭蕾舞者,当你的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后,唯一能让你与众不同的,就是你的怪异甚至瑕疵——有位芭蕾舞者因转圈的轻微不平衡而出名。从技术上说,你永远不能做到最好,总有人比你跳得更高,或者有更美的姿态。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展现自我。我饰演的妮娜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找到了完美和愉悦,而不是为了试图在别人眼中变得完美。所以当《黑天鹅》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之时,我觉得荣耀和感恩的是,我触碰到了人心,我已经建立了自己价值的真正核心,不受别人反应的影响。
大家告诉我,演绎职业芭蕾舞者是恐怖的挑战,但促使我去演的并非是勇气或胆量,而是我对自身局限的毫无所知。没有经验,曾让我在大学时缺乏自信,让我愿意遵循他人的规则;而如今,它也让我敢于接受挑战。
我认识一位小提琴家,他告诉我,他无法作曲,因为他懂得太多曲目,所以每当他想到音符,现有的曲目就会立刻出现在脑海里。一个人所知道的唯一的做事方式,就是自己的方式。每次你动手做新事时,你的无经验要么会引领你走上一条遵循他人价值的路,要么会让你创造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你对自己做这件事的原因很明确,那么这条路即使奇怪坎坷,也会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谢谢你们,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大家将来如何创造美好事物了。
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篇三
年7月10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兴奋的观众将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场地中央的一个人。那个人汗流浃背,激动无比,正用力地挥舞着五星红旗。
他,就是被称为“耐力狂人”、“极限达人”的陈盆滨。他这次挑战的项目是马拉松,不过,不是一个马拉松,而是100天100个。今年的4月2日,陈盆滨从广州出发,每天都跑出一个马拉松的距离,最终在7月10日抵达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其间总长4219.54公里。
100天,跑出100个马拉松,没有人敢吧?陈盆滨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
其实,这已经不是陈盆滨第一次挑战极限了,早在2010年时,他就参加了在亚洲的中国新疆举行的戈壁长征250公里的极限马拉松比赛。第二年,又参加了非洲摩洛哥撒哈拉沙漠241公里的地狱马拉松比赛。年9月,参加了欧洲希腊斯巴达246公里的极限马拉松比赛。这几次,名次虽然不是很好,但陈盆滨特别满足,因为通过多次、多样的锻炼,自己经验足了,耐力长了,技能高了。他最引以为豪的一次是年11月,在南极举行的100公里极限马拉松大赛。那次,他勇夺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的中国人。
回忆起那次比赛,陈盆滨记忆犹新。众所周知,南极平均海拔2350米,常年被巨大的冰盖覆盖,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比赛那天,老天发怒,据主办方介绍,那天是历年来气候最恶劣的一次。更要命的是,赛事全程都在南纬80°以内的南极圈内,常年在-20℃到-30℃之间。组委会还警告选手们,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边太长时间,不然就有截肢的危险……诸多的难关、危险分分秒秒考验着每一个参赛人员。
比赛过程中,陈盆滨才真正见识了南极的威力和挑战的艰难。风异常地大,吹得包括陈盆滨在内的每一个人只能歪歪斜斜地跑。陈盆滨没有在雪地参加极限跑的经验,开始戴的一副雪地眼镜有些漏光,“雪光从地面反射进我的眼镜,让我眼睛又红又肿,看东西都不清楚了”。几乎是每跑一圈就要换一副眼镜。即使防护严实,左臂最终还是被冻伤……
那次比赛,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挑战了陈盆滨的身体极限,差一点搭上自己的小命。尽管如此,陈盆滨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异乎寻常的耐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拔得头筹,让生命又一次实实在在地大放异彩。虽然没有打破纪录,但是比第二名快了整整一个小时。
这次,100天挑战100个马拉松,陈盆滨坦言,对自己又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个过程中,你不能有任何断歇的机会。陈盆滨回忆说,当他跑到第30多天的时候,他身体里的盐分已经比较缺乏了,出现虚脱的状况,流出的汗全部是淡的。但他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能停下来,因为100天100个马拉松是连续的,一旦停下了,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也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违背最初的梦想,还会遭人耻笑。于是,他咬牙坚持着,一步又一步,一天又一天,靠着顽强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最终胜利地抵达了理想彼岸,再一次让梦想开花。
面对鲜花和掌声,陈盆滨并没有停下梦想的脚步。他将在8月5日出发,去喜马拉雅山参加一个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比赛。陈盆滨兴奋地说,这次,他希望挑战的是一个更高的难度。据了解,这次地点海拔从3000多到最高的5400,赛程是222公里,48小时关门,难度不仅非常大,而且完赛率也非常低,前几年大概只有九分之一的人能够完赛。
对即将到来的赛事,陈盆滨摩拳擦掌,信心十足。一次次地挑战,一次次创造奇迹。陈盆滨感慨道:有梦想,一定要脚踏实地赶快去做,要敢于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迷人、最极致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