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励志的故事

| 小龙

  创业如上山打虎,下海抓鳖,需要能力,更需要胆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的故事(一)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员。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编辑部180余位资深编辑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2003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他响应中央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捐巨资同教育部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他不仅多年来爱国爱乡,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热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尽心竭力。

  “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诚语。

  正如香港老前辈庄世平先生所说:李先生为人谦和,坦诚,守信,真是名不虚传。从1980年开始,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1994年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II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多年来李嘉诚总捐款额超过30亿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内地,两成多用在香港。他几乎每年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大量公益事业。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的故事(二)

  有几分帅气的丁世忠个子不高,走路箭步如飞,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晋江商人的气质。作为晋江系的代表人物,丁世忠不善言谈、为人低调。

  初中结业后便“自谋出路”的丁世忠,在短时间内,带领安踏从一家惟有几百万营业额的制鞋工厂成长为年销售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他还不止一次地直言,安踏的目标便是逾越李宁。

  2008年,凭借强劲的奥运之风,李宁营业额获取历史性冲破,达到66.9亿元,净利润为5.21亿元。而安踏的营业额也一路飙升,达到46.3亿元,其净利润已达到8.95亿元。“安踏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便是不要放弃低端市场。”正如《李宁:冠军的心》书中所言,李宁已无法漠视安踏的存在和威胁。

  从一个鞋匠变为上市公司主席,丁世忠制造了中国体育产业的民族品牌“安踏”,并在2010年《胡润服装富豪榜》中以财富190亿元位居第二,同时位居体育用品富豪之首。

  去年12月份,丁世忠度过了他四十周岁的生日,已进入四十不惑的人生阶段。2007年,安踏在香港成功上市;2009年,安踏收购了意大利品牌FILA。丁世忠的“永不止步”的口号又会将安踏引领至何方?

  草根英雄

  出生于1970年的丁世忠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动用的资源。像任何一个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普通小镇上的少年一样,他渴望自身的家庭可以富起来,最起码可以“买得起一辆摩托车”。

  丁世忠所在的晋江陈埭镇是个面积惟有38.8平方公里的小镇,是如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首要的运动鞋生产地。80年代初,这里遍布鞋业作坊,丁世忠从小就在鞋业作坊中长大。

  他初中结业后就开始“自谋出路”,独一与日后所从事的“体育产业”有点关系的经历是他父亲的制鞋作坊里正生产着“旅行鞋”(那时候还不叫运动鞋)。从小丁世忠就看着家里人把半手工做成的鞋以很低的价格作为OEM的订单,贴上耐克之类的商标,运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他家这样做,陈埭镇上许多家庭都将这样的订单看成发家致富的途径。大家都很中意这样安逸的状况。

  遭到这样的耳濡目染,丁世忠很早就有创业的志愿。“这跟闽南文化的感染有一定关系,闽南有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早在读书的时候、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看见一大批晋江人跑到全国各地做生意。那时,像我们这种十几岁的年轻人,很容易就被四周的同乡们所感染,从小就有了这种创业的志愿。”丁世忠说。

  1986年,16岁的丁世忠既没有资本,也没有经验,他独一有的是无畏的勇气。他带着父亲资助的600双鞋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硬是以一个少年毫不妥协的执拗和聪明,让晋江鞋摆到了北京各大商场的柜台上,包含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商场。这个颇显丁世忠个性的励志故事从此一再被人提起。“首先便是考虑把晋江的鞋拿到外地去卖,那时正好赶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认为有一定的商业空间,于是,就这样走向了一个创业的道路。”

  在北京的4年,丁世忠不仅赚来了20万元,积累起“第一桶金”,更为他的人生打开了眼界:为什么OEM的鞋只好卖十几块钱,而摆在商店里的品牌鞋却能卖到几百块?他也许是中国最早开始思考有关“中国制造升级”的那一小部分人,而且一头猛扎进去并付诸于实践。

  做自身的品牌,做内销市场,做中国人能买得起的鞋——他的推断日后被证实是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在丁世忠身上所隐含的敢于冒险、爱好各种方式的创新 ——这种企业家精神的特质,令他即便在充满创业激情的晋江土壤上,也算独树一帜。但在当时,丁世忠的举措却令许多人不解——放着大笔的OEM单子不做,宁可自身去建立全国的分销渠道,去创立一个默默无名的鞋子品牌,风险似乎太大了。事实上,等后来耐克等品牌撤走晋江,一下子遗失“财神”的工厂主们这才恍然大悟,要么转眼间关门,要么开始学习丁世忠走上自有品牌之路。而此时,丁世忠已在路上。

  1994年,丁世忠带着从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到晋江,和父亲丁思忍创立了安踏公司。父子决定将自家的鞋厂和产品命名为“安踏”,包含着“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意思。那时,丁世忠给公司设定了几个目标:第一阶段是做定单,第二阶段是做市场,第三阶段是打知名度。

  1999年,安踏请孔令辉出任品牌代言。当时安踏的效益还不到百万,这个广告一下就花掉了80万,安踏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  “那时,外面有很多人用不同的目光看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一年你要花那么多钱去请一个代言人到底好不好。当时,晋江很多鞋厂都在做国外的定单,都很安逸。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等于是去走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路。但当初我们的梦想与别人不一样,我们最大的梦想是打造自身品牌的知名度,销售自身的品牌。”丁世忠说。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安踏在运动鞋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3%。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安踏的成功带动了晋江鞋业的品牌革命,并引发其他企业的纷纷效仿。

  孔令辉曾笑称自身与丁世忠有缘,由于见过他们的人都说他们长得很像,更有缘的是,安踏与孔令辉一同成长。孔令辉与安踏签约的第二年,就获取了悉尼奥运会男人单打的金牌。

  从那今后,安踏实现了从生产到自营销售体系的构建,并着重在二三线城市渗透。“我们需求成为价值链的领导者。”丁世忠说,面临越来越多的仿照者,他时时思考着如何跑得更快,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晋江占据先机。

  一开始,丁世忠就把安踏的目标锁定在更大的舞台,安踏先后成立了安踏福建和安踏中国公司。2002年4月,一家叫晋江世发的公司通过投资3000万元的生产设备和相干资产,成为安踏福建的股东,持有其60%的股份。晋江世发是丁世忠家族100%控股的企业,丁世忠的父亲丁思忍持有60%的股份,丁世忠两兄弟及他们的妻子各自均匀持有10%的股份。

  后来,丁思忍将安踏福建和安踏中国的实益权益无偿转让给丁世忠。同时,晋江世发全体股东也将晋江世发的实益权益无偿转让给丁世忠,丁世忠成了安踏福建以及安踏中国的独一实益具有人。

  打破常规

  首先高速的奔跑开始让丁世忠感到有压力。快速增长的营业额,不断膨大的团队,让他明白仅仅依托经验已无法逾越治理的极限,安踏自身提拔人才的速度也无法跟上公司成长的速度,“去家族化”成了安踏绕不开的坎。

  2006年起,西装笔挺的询问顾问们开始频繁出入安踏的各个部门:科尔尼帮公司规划了战略,浩腾代理了媒介投放,毕马威负责了会计,智威汤逊则外包了品牌治理。安踏的高层们花了大量精力,与询问顾问们一同察觉和处理问题。

  做完内部的梳理后,安踏于2007年在香港上市,这可以看做是公司从家族操控走向编制化经营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们被丁世忠相继请到了安踏,治理团队正日益变得多元化。充足的人才储存,也让丁世忠越发有底气进行新的冒险。

  有了充足的后备资金,丁世忠盯上了远隔重洋的美国职业篮球(NBA)赛场,资助NBA。公司上市当年,丁世忠便签下了火箭队的佛朗西斯、斯科拉和邦齐?维尔斯。在NBA球星的品牌营销战中,安踏与国内鞋企匹克、李宁酿成三足鼎立之势。  丁世忠选择佛朗西斯是由于,他是广受中国球迷喜欢的火箭队队员,和姚明又是好好友。不过,对于安踏来说,佛朗西斯的受伤和退役,使安踏品味了资助的风险。

  相较于佛朗西斯,斯科拉进入NBA不到一年,还是个没有制造出什么业绩的新秀,显然不是迅速招引全世界眼球的最好选择,但大多数NBA大牌球星都已有约在身,尚未签约的大牌球星的开价又令安踏望尘莫及。尽管腕儿不够大,但对丁世忠来讲,斯科拉的特质和安踏吻合,他出身于篮球教练家庭,本人谦虚有修养,又非常刻苦。“他不是在练球,他是在练命。”丁世忠这样评价斯科拉。

  从首先资助CBA(中国男人职业篮球联赛)到NBA,丁世忠似乎已对体育明星资助及推广达到痴迷的程度,多年间丁世忠以将“势力”逐渐推广到篮球、网球、乒乓球??

  安踏历史上产生的两桩大事是丁世忠最值得炫耀的:一是成功竞标为2009-年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二是花4亿港元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的中国商标一切权及港澳零卖业务。

  2009年6月,安踏公司击败对手李宁、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体育服装资助商。这意味着2009-年间,中国奥运代表团将会在11项赛事时候身着安踏牌运动装亮相于世界各地。这家从福建泉州市晋江县陈棣镇走出来的制鞋厂,将随着电视转播,以巨星般的身份闯入人们的视线。

  了解丁世忠的人不会对安踏在这次奥运资助上冷门爆出感到惊讶,他以敢为和果断在运动服装界著称。 2008年以前,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资助商是李宁,人们甚至认为中国的杰出运动品牌惟有带有红色LOGO的李宁牌。2008年的中国奥委会资助商是阿迪达斯,据说这家公司的资助花费接近1亿美元。丁世忠说:“为了运作与中国奥委会的合作项目,安踏打算了充足的配套资金。”与资金雄厚的国际品牌竞争,安踏不惜天价。

  之所以不惜天价资助中国奥委会,是由于丁世忠比谁都清楚体育产业必须和分量级明星联手。通过资助中国顶级体育联赛及优秀运动员,安踏逐渐占据高位,在中国运动鞋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位列第一。

  为什么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安踏一向尽力于成为一个多品牌的治理公司,安踏自身的品牌定位在大众方面做得不错,我们一向想寻觅一个高端领域的品牌。FILA这个品牌不错,所以,我们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想通过买FILA来跟安踏品牌互补做高端。”丁世忠示意,安踏计划将FILA品牌打造为集团新的增长点,希望能在年实现盈利。对丁世忠而言,收购国际高端品牌多少让公司在与阿迪达斯的赛跑中更进一步。

  在抑制不住的高端冲动下,“安踏将来的定位一定是多品牌的治理公司”,丁世忠再次强调。站上资本竞逐的竞争层面后,他所要做的,便是继续把握好变革与稳健的均衡。

  2010年8月16日,安踏率先公布上半年报。受惠于品牌价值进步、分销网络扩张和领先的产品研发与策划等要素,安踏上半年的营业额同比上升22.6%至约34.5亿元;毛利润同比上升29.1%至约15.1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25%至约7.6亿。  此前,世界主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2010中国最佳品牌价值”,安踏即因冬奥资助等杰出营销展现一举跃升至第21位,以约52.7亿元的品牌价值逾越蒙牛、海尔等诸多知名品牌。

  去年上半年,安踏品牌门店数净增461家至7052家,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7字头”店铺数的体育用品品牌之一,继续维持了安踏分销网络的领先优势。此外,为了更好把握网上购物的庞大商机,安踏在淘宝网建立了官方旗舰网店,抢位电子商务市场。“安踏将继续加速拓展分销网络。”丁世忠示意,将来安踏品牌门店数计划增至7400家,生活时髦店增至600家,儿童店增至350家,较本年年头的计划有所上调。随着政府有用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将更有助于进步中国花费采购力及大众对品牌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而二三线城市的迅速进展,令丁世忠对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充满乐观。

  丁世忠打算把筹募到的资金用来支持更宏伟的计划:建立垂直生产线,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产能来自于自身,不迷信“轻资产”;设立庞大的品牌推广和营销预算,继续进步安踏品牌;以及扩大渠道覆盖面,加强渠道操控力;把每年相当一部分利润加入研发策划等。安踏具有鞋企中独一的国家级运动科学试验室。

  在丁世忠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进展的必由之路,安踏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得以领跑行业的关键。目前,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已为安踏贡献了超出41项国家级专利,并在去年年底通过国家发改委考核成为体育用人品业中第一家、也是独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我国政府的刺激经济措施和复兴体育产业计划,将有用于国内体育用人品业的长远进展。”丁世忠示意,面临大众体育用品市场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强劲需求,安踏将积极善用体育资助资源、举行市场营销活动、推出高增值的优质产品,进一步进步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在大众市场的竞争优势和领先位置,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丁世忠不仅天生胆大,还具有一颗大胆的心。尽管当年仅仅读完了初中,但丁世忠的好学精神一向伴随着他,而且他会学乃至用。“我最大的优点便是敢学敢用,我最大的个性便是不断否定自身。”丁世忠曾如此评价自身。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的故事(三)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个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那里巍巍阴山、万里黄河,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河套风光,被誉为塞上粮仓”。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马瑞强谈 到自己的家乡,眼里透露出无限的热爱和自豪,“我家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成就了我创业的梦想”。

  获得第十九届“五四青年奖章”的马瑞强就是在这片充满浓浓乡情的土地上走上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致富路。

  弃业回乡 种地成就创业梦

  马瑞强深知“科技兴农”,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种植水果玉米,开辟了一条新农人的创业路。马瑞强供图  马瑞强深知“科技兴农”,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种植水果玉米,开辟了一条新农人的创业路。马瑞强供图

  带着些许书生气的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央企,他拥有许多北漂人梦想有的一切:稳定的工作,户口和房子。

  都说能成功的人都有一颗爱折腾的心,马瑞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羡慕他捧着铁饭碗,过着舒适的生活的时候,一篇文章触动了他的心。

  “有一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奋斗了18年 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我总觉得我该做些什么”。马瑞强内心渴望打破平静,趁年轻折腾一番。

  在研究生期间,马瑞强参加了水果玉米社会实践项目,并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开辟了七亩试验田,那里土壤肥沃,灌溉等基础设施发达,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有利于高糖作物的种植,在父母的耕作实验下,马瑞强深知河套平原适合种植水果玉米。

  同时,他与同学在北京做市场调查,在超市做市场推广,对水果玉米有了新的了解。这段经历,为他回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家乡良好的土地种植环境,是马瑞强选择回家创业的基础,那50岁老父亲的一句话,就是触动马瑞强的内心,让他有了义无反顾回乡创业的决心。

  “有一天回家探亲,父亲说,‘我什么时候能不种地,什么时候能不干活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因为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像我父亲这样年 过半百依旧下地干活的农民还非常多”。马瑞强描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我国有百分之50的劳动力都在50岁以上,农忙时,农村是一幅只有老人下田 干活的萧条景象。

  放弃北京稳定的工作回农村创业,这个听起来很疯狂的决定,得到了父母、领导和朋友的一致反对。马瑞强深知,反对声打不倒内心的坚定,很多重要的决定都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许多成功的事情都是在刚开始别人不看好的目光中做成的。

  带着良好的创业基础,和让自己年迈的父亲不再种地干活的决心,马瑞强坚定的踏上了这片富饶的土地,用种地成就自己创业的梦想。

  曲折创业路 困难打不倒坚定

  创业之路曲折艰辛,马瑞强亲自下田查看苗情。马瑞强供图创业之路曲折艰辛,马瑞强亲自下田查看苗情。马瑞强供图

  如果有人问马瑞强,回家种地好不好?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好呀”。回家种地真有那么好吗?农村有着很多机会和空间,但也有意想不到的挑战。

  马瑞强刚开始的农村创业之路走得一波三折。

  “让农村人接受新鲜事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说服农民拿地出来种水果玉米,我和母亲走访了100多户农民,只有14户同意,其中7户是自己的亲戚”。

  马瑞强为了说服乡亲们,拉着爸妈先种,自己开着面包车,去18个村轮番做工作,又给农民争取来了农业综合开发补贴和科技推广补贴,自己补种子、补化肥、补地膜。慢慢加入的农民多了起来,年周边有406亩地种植了水果玉米。

  马瑞强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他没有想到,之后的创业路依旧不平坦。

  年的秋天,租来的冷库距种植基地有50公里,需要一次性拉货,由于量大时间紧,连装卸工都不愿干了。马瑞强和家人一起装卸,500多袋玉米从晚上十点扛到次日两点。

  但由于连续两次冷库突然出现问题,一库玉米一晚上损失了6万多块钱,总计12万元,这些费用需要自己承担。为了帮农民收割,父母家的玉米都烂在地里,仅在这一年他就赔了15万元。

  马瑞强曾经坐在田地里,暗暗的骂自己:“你是不是有毛病,放着北京的工作不干,非要来这里遭罪”。也在被同学老师问回家种地后不后悔的时候,告诉他们,自己有些后悔。但马瑞强内心有个强烈的声音:“不后悔是假的,但就不相信干不成”。

  就这样马瑞强沿着自己的心路,毫不畏惧的前进着。

  播撒辛勤的种子 丰收信任和希望

  马瑞强心系农民,为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得到农民们的信任。马瑞强供图 马瑞强心系农民,为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得到农民们的信任。马瑞强供图

  “农民的工作难做,但也好做,他们只要看到成果,就会信任你”。马瑞强在说服农民拿地种玉米的过程中,遇到了颇多的麻烦。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玉米产量的40%被当地的超市和商场购买,其余都销往外地,在市场上广受好评。水果玉米零售价每个3元,同样的一块土地,收入却比种普通玉米翻了一番。村里人看着种水果玉米赚钱了,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都要跟着种。

  “试验田的成功也更加激发了我推广种植水果玉米,让乡亲们和更多的人受益的决心”。随着第一批水果玉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马瑞强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也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

  共青团组织多次帮助马瑞强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扶持,引见多位企业家进行项目投资接洽,帮助他解决了创业融资难问题。很快,马瑞强的水果玉米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面积由年的406亩,发展到年的5000多亩,马瑞强的创业梦想也实现了突破。

  那年夏天,马瑞强的妻子从北京来到巴彦淖尔,马瑞强兴奋地跟妻子说:“你看,往南走的全是水果玉米的车,往北走的全是青贮玉米的车,这些都是我们种的。每天因为我们的努力上千人在行动,一起在赚钱,自豪吧 !”马瑞强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与妻子分享着创业的喜悦。

  年,马瑞强成立了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两个合作社,一个是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职业农民队伍80 人,新建投资2000万元的饲料厂,流转土地达到15000亩,投资40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农业机械,带动农户1000多户,预计年将使农户增收 达1000多万元。

  在创业的道路上,马瑞强有着平凡但又不普通的梦想,“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就希望用自己实际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民致富。”

  做新时代农民 满载使命和责任

  身为人大代表的马瑞强,多次对三农问题提议,用实际行动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福利。马瑞强供图  身为人大[微博]代表的马瑞强,多次对三农问题提议,用实际行动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福利。马瑞强供图

  现在,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管理日趋成规范。合作社技术团队有博士3名,本科生及技术员15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展开了密切的研究合作。

  马瑞强个人也荣获了农业部和团中央颁发的诸多荣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创业青年”、“感动内蒙古人物”、“感动巴彦淖尔人物”

  ……

  如今,满载荣誉的马瑞强还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走到农村,加入新农人的行列,为农村的建设出力。

  农村的土地怎么种,怎么种好?一直是马瑞强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第一批职业化的农民,有责任也有义务思考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一同关注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有一批职业农民,来农村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农村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但农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有年轻人扛下这个担子。”马 瑞强说,对于自己个人来说,弃业回家种地创业,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它的价值。

  作为率先走进农村的第一批新农人,马瑞强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内蒙古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博士学历的新农人,通过自己的创业带领农民致富,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声 ,让农业农村的很多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是马瑞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年我在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中提议,加大边疆少数欠发达地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资金贴息的建议,我们当地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 元, 涉及到创业人员27000多,带动的就业在95000多人,每年要拿出1200万的贴息,通过提议 ,这部分贴息农民们都省了。”马瑞强在用实际行 动为农民谋福利,用智慧为农村谋发展。

  马瑞强说,作为新农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带着新农人的责任和使命,他总是跟年轻人说:“农村有着很多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希望那些有梦想有激情的年轻人来农村,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上,你将大有可为!”

  中国农村的建设,正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不断的探索,中国农村的未来,也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无私的奉献。

  如今,硕果累累的马瑞强依旧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耕耘着。老百姓说:“把土地交给他,我们放心。”他说:“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很有成就感”。

  马瑞强说:“我的理想,是所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都能够实现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种植”。这不仅是马瑞强的梦想,更是新一代农民的梦想。马瑞强将继续将自己的创业梦在农村的土地上扎根,同样也期待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新农人的行列。

    相关文章

    53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