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美德故事

| 琇涟

在现代社会,物质发达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的欲 望不断膨胀,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不懂得节制。所以感人的美德故事更让我们为之动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最感人的美德故事,希望你喜欢。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1)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他不仅德行极为人们所推崇,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字伯康,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极为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较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日日嘘寒问暖。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

司马温公虽然身居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非常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呢?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

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此中完全可以看到温公的风范。

司马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气质,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温公曾在家训里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严谨的家风,熏陶了司马康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光在六十八岁逝世时,哲宗皇帝为安排司马光的葬礼,拨千两银子给司马康,司马康拒而不受,后来没有办法才收下,但在治丧期间,则一切从俭,遵从了司马光生前的愿望。朝廷根据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绩,赠他为太师温国公,用一品礼服装殓,谥号“文正”。在过去“文正”二字是不轻易谥人的,因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得到这一最为嘉美的谥号。百姓们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京城里停止买卖,四方的人不仅纪念他,而且还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里,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祷他。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注释】①宋朝司马光,字君实,人称司马温公,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学者。他投 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中许多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政治殷鉴的宝典。

司马光六岁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有一次他听到《春秋左传》的故事之后,非常的兴奋,回到家里就讲给家人听,对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讲述出来。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有时读到入了神了,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在拜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不但种下了对历史殷鉴的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编纂《资治通鉴》深厚的史学基础,而且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学问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绝超迈。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正专心地埋头读书,窗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耍。突然间传来了一阵惊恐的呼叫声,紧接着一群孩子接二连三地都惊叫起来,后来声音渐渐远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阵阵哇哇大叫的哭喊声。司马光察觉到情形不对,赶紧合上书本走了出去,只见水缸里扑腾着两只手,惊慌失措地挣扎着,孩子的头不时地冒出水面。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小朋友们被吓坏了,一溜烟全都跑得无影无踪。司马光突然看到旁边有一块石头,灵机一动,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来,朝水缸狠狠地砸了过去。只见缸里的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水里的孩子总算是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传遍了京洛一带。一时间,小小年纪的司马光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对他智勇双全的表现赞叹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二十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的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喜筵、觐见皇上,大家都穿上最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见,他是何其的勤俭。尤其当他官居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简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小孩,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眼。此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妾,也知难而退。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温公一生不爱名利,行谊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尤其他在晚年曾说过,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这一段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也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 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被降职外放,但他并未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高洁的风范。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史书记载,他们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这样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这是非比寻常的德行与真诚爱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的拥戴。到了哲宗的时候,司马光重新被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贤的用心良苦。这是历经多少心血才得以承传,使我们能够汲取这么多先人宝贵的智能与经验。《资治通鉴》的历史经验无非就是我们的借鉴之镜。

勤政爱民的司马温公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处理公务,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剧,昏迷了过去,口中仍喃喃自语,仔细一听,所说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作为一位贤臣良相,司马温公贬官之时豁达超然,而当他重新掌握大权时,则毅然承担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广开言路,举荐贤才,振兴国家,《宋史》称赞他建立的是扭转乾坤的不朽功业。他勤政爱民的风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对他的爱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泽,得到了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对他不尽的感恩和追念。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2)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很多多的让人感动的人,有许很多多的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照亮了人们的心,照亮了人们的行为与道德。有一个人就像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这个人就是5月12日在汶川县里氏8.0级大地震时分的小英雄——林浩。

发生地震的时分林浩还在上课。同学逃了出去,还有几名同学没来得及逃出去,老师就塌了。林浩看见还有几名没有出来时,他再次回到了废墟中去救同学。但他把一个女同学就出来时,他的头部受伤了。但被人问他怎么了的时分,他说,前面没有受伤,是再次到废墟里的时分受伤的`,林浩带着妹妹和姐姐去找父母,可是他始终都没找到父母。故事虽小,内涵不小,真点点滴滴的详情、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林浩大人般的顽强意志。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还没逃出来时,他可以丢小同学去找父母,可他并没有这没做,而是再次回到废墟中去救出自己的同学。在这个故事是我看到了林浩知难而进、永不退宿、舍己为人的精神。

但你遇到了困难,你的同学帮忙你,伸出助援的手,让你真诚的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始终陪伴你,激励你,这怎能不让你感动?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3)

在我的记忆脑库里,有很多事我已经忘的一清二白,但有一件事每天都在我的脑海里飘过,每当飘过一次,我那不争气的泪就滴答滴答的往下直流。

那一天,我正睡的香着呢,左手拿着美味的蛋糕,右手拿着几十根棒棒糖,床上洒满了全部的零食,突然,一阵刺眼的光线显现在眼前,我还以为是谁呢?我就迷模糊糊的张开眼看见一个人,鼻子尖尖的,眉毛是一字眉,还是严格的表情,哦!这正是爸爸,我就想爸爸来干什么呢?我就装着我睡着的样子,看见爸爸正在地下捡被子,如今我才看见我已经把被子蹬在了地上,我就穿了一件睡衣在床上睡,我看见爸爸那严格的表情变成了很心疼的样子,爸爸就把被子盖到了我身上,又把我盖的严严实实得,“砰”原来是灯的开关“咚”原来是们的响声。这时,我钻在被窝里在想爸爸为什么半夜时不睡觉给我盖被子呢?那时,我想着想着就开头了我的完善大餐了,一眨眼的功夫天太阳公公就也起床了。

我早上起来模模糊糊的.问妈妈:“妈妈,昨晚真的是爸爸给我盖被子的吗?”妈妈说:“是啊!”我对妈妈:“我想让您晚上舒舒适服的睡觉,跟我一样。”妈妈说:“你睡觉太不好了,所以我们两个半夜都回来看你的。”我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妈妈说:“他早上六点多就去学校了。”那时:我就哭了,爸爸三更半夜起来给我盖被子,而早上这么早就起来了。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很多多的小事,有令人悲伤的,也有令人快乐,有令人难忘的,也有令人感动的.……它们就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但是令我最难忘、最感动的还是那一次。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空中漂移着白色的小精灵,空气特别得枯燥,这样的天气下在青年街的街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围观群众有许多,现场一片混乱,可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来了三个交警。这些交警真不敬业!车的主人都吵起架来了,他们都没有按时赶来调解就算了,还只有这么点人!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小声说:“真不负责!”

后来爸爸带我去桃林沟看灯,接近目的地时我发现这里竟然聚集着很多的交警,这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才明白原来管那边交通事故的交警都拨到这边来了,由于这边的红绿灯坏了,司机丝毫不遵守交通规章,很多汽车都在横冲直撞,有好几个地方的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都差点发生交通事故,危险性极高!

我看到这些交警叔叔们快速散开,每人跑到一个路口开头了自己的工作,他们的样子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由于指挥交通的动作特别得洁净利落。交通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畅通了,而且没有一点儿堵塞。我打心底里鄙视这些人。

看完灯后我们回到了车上。这时分突然雪更大了,风更猛了,天公变得更加无情,可交警叔叔仍然还耸立在风雪中,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他们好宏大,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这件事情令我无比感动和难忘。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5)

转瞬间,我的初中阶段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在我的初中生活里,阅历了许多许多的事情,有令我难忘的、令我骄傲的、令我兴奋的,还有令我感动的。很多事情就像流星一样从我的脑海中疾驰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有一件事像天空里的恒星一样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在5.12大地震中,许多人被埋在废墟下,生命奄奄一息,急需救援,仅有九岁的小林浩也被压在了废墟下。但他非常的`坚强、冷静,在如此险境中,始终激励同学要坚持,想方法克服心里的恐惊,带着大家唱《大中国》等歌曲。当他从废墟里面侥幸爬出来时,他并没有赶紧跑到安全地带,心里挂念的却是处于危险状态中的同学们。林浩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废墟,舍命把一名男同学拽了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此时他的手臂和额头都受了伤,血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但是,他不顾受伤的痛苦,再一次爬进倒塌的大楼里,又把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救同学的时分,他的答复只有四个字——我是班长。

“我是班长”,多么简朴的话语,但又多么令人感动。小林浩救人的事迹时辰敲击着我们的灵魂。当我们读竞选宣言时不是保证过要为同学服务吗?当同学成果落后的时分,我们不应当帮忙同学吗?当同学心情不好的时分,我们不应当劝慰他们吗?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做得充足好吗?我们要小英雄林浩,是他让我们懂得怎样担当责任,是他让我们懂得同学间的友爱是任何困难也无法战胜的。5.12大地震使我们记住了一个拥有金子般品行的小男子汉——林浩,你用行动感动着每一个人,你是我们学习典范。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6)

在我家楼里住着一位张爷爷,他那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美德事件,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我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楼里又脏又臭,小山似的垃圾堆就堆在楼门口,夏天的时候回引来许多的蚊苍,自从张爷爷看到了以后小山似的垃圾堆不见了,而且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打扫楼道,还在楼门口对面的花坛里种上了一些美丽的花朵,这样不仅使小区增添了光彩,也美化了环境。像这样的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小事真是数不胜数。

记得,有一次,放暑假的时候,当我翻开作业本正要写作业时,可我怎么也找不到我那新买的自动笔,我翻遍了抽屉怎么也找不到了。妈妈说:“你想一想,是不是刚才收拾抽屉时,把笔和废纸一起扔了,你赶快到一楼旁边的垃圾堆看看。”于是我找了一根棍,急忙跑到一楼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正巧张爷爷看见了,问我:“你在找什么?”我也没回头说:“笔。”于是张爷爷马上把我手上的棍夺过来,翻了几下,也没找到,只见张爷爷在垃圾堆旁左翻右翻,也没找到,我说:“张爷爷,别找了,不要了。”“别着急,马上就找到了。”垃圾堆里很脏,我直往后退,可见张爷爷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似的,在那儿找了一会,终于帮我找到了,我对张爷爷说:“谢谢张爷爷!”张爷爷张着又黑又臭的手笑着说”“不用谢,快回去写作业吧!”

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小故事数不胜数,他那慈祥的面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美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有着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他们就像煤一样,燃烧了自己,无私的奉献,心甘情愿的把温暖献给人类。

我喜欢,敬佩张爷爷和那些像煤一样的人。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永生难忘。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精选篇7)

宋仁宗嘉佑元年,张方平担任三司使(北宋前期财政长官)。张方平性格豪迈刚正,“立朝无所附”,所以官声一直很好。任“财政部长”前三年风平浪静,但是在第四个年头,张方平却惹上事了。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两酒曲钱。主管国家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抱养来继承香火的,与刘家没有血缘关系,他无权处置刘家的祖产。她要求张方平归还属于自己的这套豪宅。事情闹到了开封府。公堂之上,姑姑真的拿出了抱养刘保衡的文契。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他不徇私情,立即上书弹 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张方平因此被免去了"三司使"的职务。

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经大众的口口相传和诸多猜测,瞬间升级为腐 败事件,此时,御使介入调查。御使一介入,张方平十分被动。当时主持御史台的是包拯,他查实后便上疏弹 劾张方平“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张方平也因此被定性为假公济私。随后,张方平被降职为陈州知州。

    相关文章

    77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