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

| 金梅

从1987年成为巡线工开始,张黎明30多年来始终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1

在张黎明的徒弟、全国劳动模范黄旭心中,张黎明就像照亮自己奋力前行的光亮,“为人指引方向,让人充满力量”。

黄旭是年轻一代电力人的代表,从名校硕士毕业来到带电作业班,每天的工作是爬上高高的斗臂车与10千伏架空线路打交道。

黄旭第一次见到张黎明是在一场劳模宣讲会上。那时,张黎明刚获评全国劳模,“黎明出发、点亮万家”的口号,一时间成为敲击在每个电力工人心中的战鼓,鼓舞着大家向榜样学习。

张黎明的父亲是一名管道技术工。从小跟着父亲,张黎明看着一个个国家重点工程从老一辈产业工人的手中诞生。直到自己成为一名电力抢修工,父亲送给他一把扳手,告诉他,“把活儿保质保量干好,是本分。”

张黎明给自己定下目标——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最难最险的任务他都第一个上。一个夏夜,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当时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生病的父亲。紧急抢修的电话响起,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不要陪在这了,注意安全!”那一晚,张黎明带领大伙在暴风雨中苦干近8小时,抢修任务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点。

张黎明擅长把平常事做得不平凡。在日常巡检中,他潜下心练就了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和事故诊断“一手准”的绝活儿。他把多年来遇到的上万个故障分析梳理,形成《急修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大家,让抢修效率成倍提升。

黄旭总觉得,张黎明身上映出很多老师傅的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做着看似简单的工作,一到恶劣天气、危急时刻,全都守在一线,没有一个人后退。正是千万个默默守护,才成就了满城灯火。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2

在张黎明走街串巷抢修奔走这些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高速发展,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国家电网向智能化迈进,对一线电力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黎明的徒弟中,高学历青年越来越多,正在读博士的胡益菲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张黎明对创新的执着和热情,远超很多年轻人,“在一些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他总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带电作业机器人项目就是在日常巡线中诞生的。带电作业的电力工人必须穿着厚厚的绝缘服,夏天刚穿上就浑身湿透,还要在10千伏高压的危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张黎明找来几个年轻技术能手组成创新团队,决心设计自主带电作业机器人,把电力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人设计的技术含量很高,张黎明因此重用胡益菲这些更熟悉自动化、软件编程的年轻人,让青年的才智在大项目、大平台上尽情绽放。

一次设计机械臂自主接线的过程中,失败率总是居高不下。年轻技术人员主张换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提高识别准确度,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成本。黎明师傅则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在机械臂末端的作业工具上做了小调整,很快解决了大问题。“很多时候,黎明师傅的点拨一下子让我们开阔了思路。”胡益菲说,这也让他明白,创新不仅要敢想敢干,更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实践。

“在国家领导的见证下,我们的样机顺利完成了搭火作业。”时至今日,张黎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2019年1月17日,国家领导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工作,仔细观看了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操作演示,鼓励大家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中。

此后,张黎明更一刻不懈怠地创新攻坚,持续将机器人迭代升级,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产值超过7亿元,累计代替人工作业超过1.7万次。《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成功立项该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填补了配网带电作业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张黎明还牵头研发了国内首个乘用车领域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在全国首个近零碳充电站——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实践应用。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更多年轻人主动创新。如今,黎明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在他的引领下,涌现出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迸发出巨大的青春创新动能。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3

2018年8月9日,“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报告团第三场报告会在洪山礼堂举行,我公司4名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张黎明,1969年8月出生,现任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班班长、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他30多年如一日坚守抢修一线,始终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坚守“黎明出发 点亮万家”的服务口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2017年,光荣当选为党的____代表。2018年5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誉为“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

张黎明平常但不平凡,他的先进事迹彰显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要学习张黎明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和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进取意识,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4

“不忘初心,就要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这是今年4月16日,张黎明在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上的一段自白。

电抢修不分昼夜,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更是要“枕戈待旦”。在张黎明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从未关过手机,夜里听到风雨声,就马上穿戴好,把电话握在手中,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几乎每一项电抢修任务都有“张黎明”的名字。

2012年7月26日,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窗外的风雨声搅动着他的心。等送饭的妻子来到医院,他马上赶到抢修班,刚进门就接到故障电话,立即出发赶往现场。那一晚,张黎明和同事们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时,完成报修工作81件。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确保区域用电安全责任重大。他常对工友们说:“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张黎明有个爱好,顺着电力设施沿线溜达。溜达的时候,他边走边记,回去后再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对供电线路的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加上长期的抢修实践,他能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线路设备健康状况等,迅速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和位置、故障成因和故障点。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精心做,在长期抢修实践中,他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梳理分析上万个事故隐患,累计完成故障抢修两万余次,积淀出电力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30余年如一日扎根抢修一线,以工匠之心坚守电力工人的初心,张黎明成为电力抢修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将自己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张黎明总结分析了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编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同时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抢修百宝书》,使电力抢修更及时、更高效。

张黎明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儿:发明了“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位摆放,省去了翻找时间;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

“对待工作要讲究,不能将就!”张黎明说,践行工匠精神就要有一种传承和担当精神,既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心中有家国情怀,“我要将国家电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带领更多的队员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5

张黎明说:“我是党的孩子,就应该随时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2016年11月20日,一场暴雪不期而至。接到拥军里社区停电报修的电话后,张黎明立即和工友驾车出发。经过火速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排除故障首先要将电线杆上的刀闸断开,可是电线杆已经在风雪中结冰,脚扣难以固定,无法攀爬。经过商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3名抢修队员再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搭人梯”托举张黎明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看着张黎明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作业,居民们既感动又担心。故障排除后,小区内灯火通明,居民们围在张黎明身边连连道谢,许多人淌下了热泪。

通过这次抢修,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他和同事们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将线路变压器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的抢修时间,从过去约45分钟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这项发明后来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张黎明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是“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的一个公益项目,让600多个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2000户居民从中受益。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电力故障时,发现这些小区楼道大都光线不好,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将滨海新区发给他个人的一万元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节能LED灯泡,安装到这些楼层,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光明。

以队长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10年来,张黎明和伙伴们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等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户建立帮扶关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2015年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求助电话,说心脏不好受,子女又联系不上。火速赶到现场的张黎明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可对方说因为堵车到达丹东里至少需要20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张黎明当即决定:“大娘这情况不能耽误,咱们开车送大娘去医院!甭管有多大责任,我担着!”他将大娘背下楼,和队员们一道将大娘送到附近医院,还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大娘脱离危险后才离开。当陈大娘的家人带着锦旗来到服务队,向张黎明和队员们鞠躬致谢时,每个队员都感受到:只有对百姓“心存大爱”,才能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服务队这一光荣称号。

如今,“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9支分队、215名队员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他们用点滴奉献,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

用“初心”点亮万家,让光明温暖人心——张黎明笃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6

“一个移动充电枪覆盖6个车位,如果安装5个,就能覆盖30个车位。”党的____代表、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和同事研讨移动共享充电桩时说。他身旁的桌子上堆满了使用过的设计稿纸。

移动共享充电桩是张黎明最新的创意。“在社区服务时,我注意到,小区居民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大。我想,要是建好固定充电桩,配上可移动的充电枪,小区居民充电就方便多了。”他说。

“我从开始干这一行到现在,跑遍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大街小巷。”张黎明说,从1987年开始他就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千米,“学徒时,师傅就教育我,抢修工作,‘抢’的是时间,‘修’的是技术。”

经过长期在一线的摸爬滚打,他练就了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可以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和线路状况等,迅速判断故障成因和故障点。

在今年8月举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张黎明的多项创新成果参展,其中包括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及新型高压刀闸、高压刀闸新型防护装置、可摘取式低压刀闸、新型驱鸟器和专用工具箱等系列创新成果。

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就摆放在张黎明创新工作室的显眼位置。近年来,瞄准更智慧、更轻便的目标,张黎明反复研究试验,成功研发了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已在20个省份推广应用。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常常用这句话勉励年轻人搞创新。

目前,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带领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已发展成为由30个分队400多名队员组成的常态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张黎明始终奔波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到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社区防疫站点、重要防疫供电线路值守保电。他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2021年7月,他又星夜兼程,奔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抢修保电一线。

“能够当选党的____代表,我深感光荣。”张黎明也是党的____代表,他表示,5年来,自己无论是政治理论水平还是思想觉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2019年,我有幸向国家领导介绍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国家领导称赞我们工人创新团队实践出真知,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奋斗目标。”

“我将扎根基层一线,为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充电。”张黎明说。

时代楷模——张黎明优秀先进事迹材料篇7

张黎明1987年9月参加工作,2001年5月加入共产党,现任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班班长,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

他30多年如一日坚守抢修一线,秉持“黎明出发点亮万家”的服务承诺,对党忠诚、勤学善思,笃行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他勇于创新,依托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累计开展技术革新500余项,获国家专利200多项。针对带电作业高危、艰苦和效率低等问题,张黎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带电作业中,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全自主作业的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运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传统人工高危作业,大幅降低作业人员安全风险,减小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

他曾获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津门工匠、海河工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等荣誉。

配电抢修工作就像一名电力的“120”,也可以说每一名抢修工人都像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全科医生”。可以说,2007年成立了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他们以行动搭建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而且快速抢修、完成任务是主要工作目标。如何能够快速安全地完成抢修任务,工人一直在努力创新。

张黎明介绍,从行业来说,所有连接的精具都是用螺丝,现在在天津地区已经应用上万家了。它是一个卡具,上头有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地方可以连接上所有想装的东西,传感设备、其他的设备,拆的时候也特别好拆。通过这样一个小座架,创新了连接精具的一个大变革。像这样的小创新他有很多,取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同时,在国网公司“新跨越行动计划”的激励之下,张黎明还带领职工创新团队研发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经经过了四次迭代。

    相关文章

    23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