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活着有感作文

| 小龙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活着有感作文,希望这份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活着有感作文优秀2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活着有感作文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以下是优秀的电影《活着》观后感,欢迎阅读: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

我去看《活着》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却如此真实。可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禁播的。

《活着》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考虑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必须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张艺谋做的比较内,也就得到了受众的尊敬和承认。

曾经的纨绔赌棍富贵输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成了贫农。被抓壮丁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后成了哑巴。在之后心头肉般的儿子有庆被曾经的好友现在的区长春生无意中撞死。终于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凤霞却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唯剩外孙,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贵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等到战后得以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意外;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却死于难产。可是影片中却穿插了幸运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后,却因破家拜托了这个身份而免于一死。

也许张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妥协,删掉了原著中那么多的悲剧,甚至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结果却是依旧被禁。这也是现实。原著结局是满目苍凉,只剩下富贵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孙吃了太多豆子撑死。

而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有庆的死却也是被改了的。应该是原来的故事太尖锐太反动了的缘故——孩子为首长夫人献血,无人问津,血被抽干。一直记得富贵说,以前每天都能听见有庆光脚跑回家的声音,因为学校远,鞋子耗得快,他就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跑,而现在却听不见了……

这些场面如果表现出来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但是生命里就是不得不存在那么多的妥协。张艺谋尽力了,我们明白。

把这些不足暂放一边,单看这部电影,它仍不失为优秀之作。一直很喜欢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活着》的背景则刚好在分叉道上,关卡一个个如此密集。四十年代已经逐渐败落的曾经奢靡,五十年代的战乱渐息百废俱兴,六十年代的思想冲击阵线混乱。最痛苦的便是这些百姓。他们永远猜不到上头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随,低着头小步紧赶,生怕被大队伍落下永追不上。

让人想到《辛德勒名单》中的群戏,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他们脸上甚至没有表情。耻辱羞惭和愤怒早就被麻木掩盖的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痕迹了。

中国百姓便是这中状态,精神赤裸。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苦乐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生死,都没有现今这般重要。

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因为不在乎。因为没有办法在乎。看到恸哭的女人,旁观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悲剧一样的面孔。他们做不到别的。腾不出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浓黑色场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在那些乱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只管出气,只求出气。我们仍旧愿意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不需要去重复愚昧单纯,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

自然,在这样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却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张艺谋拍的很正。人在画中央渐远。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夜风起了,墙上的大字报边角轻微舞动。欲救而不得吧。

这些画面,林林总总,在当代也仍旧是需哟啊被铭记的。这是我们的过去。因为有了这些,才会有现在,才可能会有未来。这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并不一定是以史为鉴那样大俗套一样的存在原因,在多数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历史,是我们的由来,是即使要忘记也仍旧存在揭不掉的疮疤。

疮疤在,但新的血肉从未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2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

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在“以后”这一部分里,“活着”的希望是有的,最后影片以福贵与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饭的“幸福”场景而结束的,可谓意蕴深长、意义深远,不过困难的去“活着”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最后的场景也有暗示,以后会有希望活好的。笔者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是悲观主义情怀的影片(大多数影视作品故事结局是美好的)。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要对实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管说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其与实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千丝万缕的,但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心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难以达到作者想要获得的预期效果,也难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学作品的气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变化也是很难通过视听效果来展现的。

但对于用文字语言描写和叙述出来的实体作品,更能淋漓尽致的显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能使读者直观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只是将我们对文学作品(剧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视频做了情景再现化的处理。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只是停留在视频对视觉表层次的感像。在影视作品里,很多时候只是用简单的一段段独白去道明故事的缘由与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诚然,故事情节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问题的根源。而“活着”就是电影《活着》的主线路。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活着的矛盾所产生的故事情节维系了影片的发展。单单“活着”一词在影片演员对话内容中就出现过十多次,无论是福贵与春生被抓期间的对话,还是春生被“批斗”期间,深夜里偷跑出来与福贵以及福贵的妻子见面的交谈中,都有显现。“活着”是该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然了,影视作品只是影视作品,它与文学作品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文学作品有的优点,影视作品是没有的;影视作品有的亮点,文学作品是没有的。

在《活着》这部影片里,有许多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该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就演员配置上,在前两个年代里,人物凤霞的扮演者却始终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承担的角色;在福贵装皮影的箱子上有几个铆钉,早已在“大炼钢”时期就被拆下来炼铁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贵把几只小鸡圈养在该箱子里,而该箱子是完好无损的出现在屏幕上,其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还有不少的穿帮镜头,这也是难以让观众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地电影业得到全面放开,影视业迎来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发展。国产片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没有几个,除了不断刷新国产票房的记录,大陆国产片始终没有叩开奥斯卡金像奖的大门,在这里排除美国电影业排斥东方电影艺术。不过,部分影片、导演、演员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也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肯定。

笔者发现,大陆影视业有几个通病,这也是我们影视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细节问题,穿帮镜头多;其次,局限于狭隘空间,拘泥于一隅,缺乏视觉冲击力;再次,以“星登陆”的方式,借明星效应进行“狂轰滥炸”。最后,掺杂低俗剧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许,这些是我国电影业创造不出大经典之作的原因吧!

笔者希望我国电影业不要为“活着”而“活着”,要精神下去。管中窥测,一袭之见。上文,只是做为业余的笔者的一些见解,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中国影视业创造出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拥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3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唉!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p副标题e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4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5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电影《活着》观后感相关

    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以下是优秀的电影《活着》观后感,欢迎阅读: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

我去看《活着》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却如此真实。可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禁播的。

《活着》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考虑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必须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张艺谋做的比较内,也就得到了受众的尊敬和承认。

曾经的纨绔赌棍富贵输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成了贫农。被抓壮丁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后成了哑巴。在之后心头肉般的儿子有庆被曾经的好友现在的区长春生无意中撞死。终于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凤霞却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唯剩外孙,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贵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等到战后得以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意外;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却死于难产。可是影片中却穿插了幸运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后,却因破家拜托了这个身份而免于一死。

也许张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妥协,删掉了原著中那么多的悲剧,甚至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结果却是依旧被禁。这也是现实。原著结局是满目苍凉,只剩下富贵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孙吃了太多豆子撑死。

而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有庆的死却也是被改了的。应该是原来的故事太尖锐太反动了的缘故——孩子为首长夫人献血,无人问津,血被抽干。一直记得富贵说,以前每天都能听见有庆光脚跑回家的声音,因为学校远,鞋子耗得快,他就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跑,而现在却听不见了……

这些场面如果表现出来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但是生命里就是不得不存在那么多的妥协。张艺谋尽力了,我们明白。

把这些不足暂放一边,单看这部电影,它仍不失为优秀之作。一直很喜欢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活着》的背景则刚好在分叉道上,关卡一个个如此密集。四十年代已经逐渐败落的曾经奢靡,五十年代的战乱渐息百废俱兴,六十年代的思想冲击阵线混乱。最痛苦的便是这些百姓。他们永远猜不到上头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随,低着头小步紧赶,生怕被大队伍落下永追不上。

让人想到《辛德勒名单》中的群戏,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他们脸上甚至没有表情。耻辱羞惭和愤怒早就被麻木掩盖的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痕迹了。

中国百姓便是这中状态,精神赤裸。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苦乐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生死,都没有现今这般重要。

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因为不在乎。因为没有办法在乎。看到恸哭的女人,旁观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悲剧一样的面孔。他们做不到别的。腾不出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浓黑色场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在那些乱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只管出气,只求出气。我们仍旧愿意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不需要去重复愚昧单纯,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

自然,在这样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却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张艺谋拍的很正。人在画中央渐远。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夜风起了,墙上的大字报边角轻微舞动。欲救而不得吧。

这些画面,林林总总,在当代也仍旧是需哟啊被铭记的。这是我们的过去。因为有了这些,才会有现在,才可能会有未来。这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并不一定是以史为鉴那样大俗套一样的存在原因,在多数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历史,是我们的由来,是即使要忘记也仍旧存在揭不掉的疮疤。

疮疤在,但新的血肉从未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2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

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在“以后”这一部分里,“活着”的希望是有的,最后影片以福贵与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饭的“幸福”场景而结束的,可谓意蕴深长、意义深远,不过困难的去“活着”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最后的场景也有暗示,以后会有希望活好的。笔者认为,这是这部电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是悲观主义情怀的影片(大多数影视作品故事结局是美好的)。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要对实体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管说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其与实体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千丝万缕的,但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心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难以达到作者想要获得的预期效果,也难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学作品的气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变化也是很难通过视听效果来展现的。

但对于用文字语言描写和叙述出来的实体作品,更能淋漓尽致的显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能使读者直观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只是将我们对文学作品(剧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视频做了情景再现化的处理。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只是停留在视频对视觉表层次的感像。在影视作品里,很多时候只是用简单的一段段独白去道明故事的缘由与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诚然,故事情节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问题的根源。而“活着”就是电影《活着》的主线路。就是为了生存下去而活着的矛盾所产生的故事情节维系了影片的发展。单单“活着”一词在影片演员对话内容中就出现过十多次,无论是福贵与春生被抓期间的对话,还是春生被“批斗”期间,深夜里偷跑出来与福贵以及福贵的妻子见面的交谈中,都有显现。“活着”是该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然了,影视作品只是影视作品,它与文学作品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文学作品有的优点,影视作品是没有的;影视作品有的亮点,文学作品是没有的。

在《活着》这部影片里,有许多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该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就演员配置上,在前两个年代里,人物凤霞的扮演者却始终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承担的角色;在福贵装皮影的箱子上有几个铆钉,早已在“大炼钢”时期就被拆下来炼铁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后,福贵把几只小鸡圈养在该箱子里,而该箱子是完好无损的出现在屏幕上,其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还有不少的穿帮镜头,这也是难以让观众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地电影业得到全面放开,影视业迎来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发展。国产片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没有几个,除了不断刷新国产票房的记录,大陆国产片始终没有叩开奥斯卡金像奖的大门,在这里排除美国电影业排斥东方电影艺术。不过,部分影片、导演、演员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也得到了世界观众的肯定。

笔者发现,大陆影视业有几个通病,这也是我们影视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细节问题,穿帮镜头多;其次,局限于狭隘空间,拘泥于一隅,缺乏视觉冲击力;再次,以“星登陆”的方式,借明星效应进行“狂轰滥炸”。最后,掺杂低俗剧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许,这些是我国电影业创造不出大经典之作的原因吧!

笔者希望我国电影业不要为“活着”而“活着”,要精神下去。管中窥测,一袭之见。上文,只是做为业余的笔者的一些见解,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中国影视业创造出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拥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3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唉!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p副标题e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4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5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电影《活着》观后感相关

    相关文章

    5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