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

| 小龙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那么大家阅读了之后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篇一:

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

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

“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象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高尚·舒展·春江花月夜

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

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弘与激昂荡涤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调皮的水流在月光的冷冻中平复下来,朦胧的江心静然升腾起一朵娇艳的莲花喷红了周围模糊的界地;面似铁色的江水又粉黛了半个天空。这两种刺眼的颜色寂寞而相互弥漫,汇合在水天一线,倏然膨胀为春的灵性。

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啊!鲜活的春江花月夜啊!

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篇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是这样,所以我喜欢这首诗。然而,我更喜欢这一句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

小时候的一次中秋节,明月如盘,仰望挂在天空中的朗朗明月,爸爸便吟起了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我听完这首诗,便问爸爸:“这是哪位诗人的诗?”爸爸告诉我:“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得《春江花月夜》。我听完后,更加好奇,心想:张若虚是个怎样的人?他还写过哪些诗呢?一串串的疑问从脑袋里冒出来。爸爸似乎知道我所想,便对我说:“想知道张若虚更多的诗词,就需要你平时多看点书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对张若虚的诗词感兴趣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歌,是它让我更热爱书籍,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篇三: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576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