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
写心得需要明确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点、增强表达能力、积累经验还是发现不足等。那要怎么写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1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的悲歌,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在最后一刻选择乌江自刎之人,曾经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奔行于战场,曾经击垮强秦成为“霸主”,最后在乌江边却只有二十八骑兵,或许时间可以冲刷一切,而时间所流过的地方,便成了历史。
这是个抱有雄心的人,敢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少年,奔驰于沙场,到变成倍受人尊敬的项王,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他却没有回眸身后血红的战场,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选择的地方,多少亡灵将会飘泊的地方,多少失去至亲的人哭泣的地方。
大概,没的牺牲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将飘浮于血海之上的地狱命名为世界。战争之中,很多人都会成为这血海的一部分,也许项羽在“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之时并没有想过吧,他也会成为血海的一部分。在战场上,谁都没有对错,因为某一个目的、某一个信念的战斗,但是在杀了人之时,被杀人的亲人、挚友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就会产生新的战场。战争、战争的现实就是杀戮,项羽,也并没有想过敌人也是人吧,都拥有过重要之物的人吧。
杀戮得来的只是暂时的天下,只有虚伪的和平,天下也好,国家也好,只有爱与和平才能得到永远的天下,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已腐朽的地方,仍旧毫无反抗,逆来顺受的话,处境也只会更糟,那么能完全改变又可以避免流血的方法又是什么?时间正微笑了,它将继续前进。
但是杀戮并不是真正的项羽,“君王为人不忍”,范增对项庄这么说过。的确,项羽是豪爽的,“壮士!赐之厄酒”、“赐之彘肩”、“壮士、复能饮乎”,面对怒瞪自己的樊哙,项羽这么说道,没有恼怒,也没有骄傲,以一番豪情对待另一个豪义之士。
“天下匈匈者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他对刘邦这么说过,他也具有怜悯之心,当初对于秦的反抗也不是因此而来的吗?但是一切又将建立在血海之上,这是旁观者的视角,当局者按照自己的正义而行动,但又何为正义?在实行这份正义之时,又有多少灵魂的消亡,但是这便是现实,想要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使得到的并不是所期待的,战争或许也只是一种对于自我正义的体现,但战争的现实依旧还是杀戮。
在项羽那颇有讽刺意味的那句“吾为汝德”中以自刎终结了一段战争,但又不缺乏一丝豪爽,然而他却注定认为“天亡我”,其实并不然,如果要说人生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自刎,是项羽自己选择的,那么,他后悔吗?我并不清楚。也许,在乌江边上正漂泊着一个壮士,一个曾经的霸王的影子,他抑是笑、抑是痛苦,只是一直漂泊着,他的名字叫“历史”,他还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不同的地方,不仅是在这乌江的边岸上,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边。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每一天,默默地记叙着什么,默默地陪伴我们。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2
在中学老师就曾推荐过《史记》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没想到我直到大学才开始读《史记》。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读《史记》,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争霸的峥嵘岁月。《史记》是我国第一步通史,记述了皇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奋起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史记》思想深刻,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为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王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豪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之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北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褪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铃铃作响。二就是书页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到什么叫做“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在20__年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了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贫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每个国人心中的一道长城。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是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党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民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在我们构思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3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第三党支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起《史记》,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叹该书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读罢《史记》,我却从书中有幸探得了几件“宝贝”。这些“宝贝”,一个民族可世代相传并受益匪浅。虽无珠光宝气,但件件为旷世精品,乃无价之宝。得之一二,民族生机焕发;得之二三,国振邦兴;若得之数件,将永葆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中华因它而保生机。
其中一件叫“精忠报国”。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有件宝贝是众志成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众志成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道长城。
还有件足以称道的“宝”——不屈不挠。司马迁自己就已为我们用对信念的执着与追求来佐证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掩卷追昔,遥想张骞耗费十三载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听着驼铃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鸣,卷裹着悲壮的黄沙似乎正迎面袭来。他的坚强不屈最终完成了一个国家使命,开创的却是一部历史。由此想到: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受到何种恐吓与压迫,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是怎样的积贫积弱,我们终究没有倒地,总有一批像张骞一样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长的黑夜中驱驰。倒下的堆如山,积如海,而依旧前仆后继。我们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是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是鹰,搏击长空,云中有志;我们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它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但又紧挂风帆的船,载着华夏儿女驶向统一富强的彼岸。不屈不挠,一把不能被砍断的剑。瞧,这就是《史记》——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给我们的几件“宝贝”——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它们威力强大,功效显著。要使之在现在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发挥作用,还需我们自己做好护宝人,爱宝者。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4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喜欢的英雄是项羽和勾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
我欣赏的刺客是专诸、聂政、还有荆轲等人,对君王赤胆忠心,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谋士是韩信,从小忍辱负重,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的第一场战役里,就以成功告终。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战役,无一失败。关于韩信的一生有一副极佳的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前半句讲的是萧何和韩信的故事,萧何是韩信一生中的贵人,也可以说断送了韩信的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半句中的两妇人,讲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就是韩信小时候,给他一饭之恩的老婆婆,吕后就是刘邦的妻子,后来杀害了韩信……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5
经过半年来陆续阅读,我初步读完了《白话史记》一书,对该书内容有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了解了基本结构与梗概。在此,把自己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感受与做法,谈几点想法:
一、坚持从头读起,自始至终读完全书。
我不善读文言文,通常只阅读《白话史记》,需要查阅有关内容的文言表述时,再去阅读《史记》原文。因为《白话史记》就是由史记原文译注而成的。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写成的史记130卷,依据史实进程,结构严谨,先总后分,逐步记述,要想读懂它,必须持之以恒,耐心读下去,直到读完为止,不能虎头蛇尾,只读“书头”。我感到,这样读书,越读越清楚,越读越深入,越读越有味道,以至达到非读不可的程度。
二、坚持重点阅读,力求提纲挈领,再及其余。
抓读书重点,首先要了解《史记》内容体系五部分(130卷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构成,知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读好史记卷一百三十——史太公自序第七十,从中了解作者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学术背景、创作过程,以及他对史记各卷的最精炼的介绍,这对读好全书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读书的精力,重中之重应当放在仔细读好第一部分(十二本纪)上。
因为,一般说来,“本纪”是以帝王为纲,分国叙事,编年记事,续谱论事,记述了各朝各代乃至全国大事的纲要,形成了统领后面“世家”与“列传”的主体,其中尤以叙述秦、汉历史更为详实。而作者在后面叙述的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实际上是对十二本纪的续写,许多在本纪中简略叙述的人物传承、事件渊源、历史演变以及读者尚未搞清的问题等,在世家和列传中都有非详细的交代,都能找到问题所对应的答案。因此,只有把十二本纪读好读懂之后,再读后面各卷就容易看懂了,如能再回头复读十二本纪,那就更好理解了。
三、坚持读书思考,读记结合,理清头绪,有所消化。
读书是学习,读记更是学习。我读史记,也属偶然,仅凭自己的一时热情而读,只因自己在读书或写作过程中,时常要遇到很多与史记有关的问题,需要应用与求证,苦于没有系统读过史记而生搬硬套。另外,人们常用的许多历史典故、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为此,我便来了兴致,下决心阅读全书,果真有所收获。起初,不知从何下手,初读两卷,一片茫然,看大不懂,也记不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心又不甘,遂改变方法,像蚂蚁啃骨头那样,坚持慢慢读下去,在书上边读边批注,边思考,作点读书笔记,用写读书随记的形式,读一卷本纪,写一篇博文在网上发表,读完本纪部分,先后写了十二篇读书随记,每篇随记都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在写读书随记的同时,我还将一些觉得有必要记述的历史事件,单独写成博文加以发表。如:太子驷(秦惠公)为何要裂死商鞅?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错;一个更比阿斗扶不起的同裔皇帝刘贺等。又如:当读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及至本纪第十二时,发现汉代的帝王中,非刘氏不为王的世袭情况,也就想到了“张王李赵遍地刘”的古人之言,便设法通过史记记述以及网上搜索,编制了从汉太祖刘煓汉高祖刘帮开始,西汉刘氏十二位皇帝的传世名册系统表,同样也发表在网上,这份传世表,辈分清晰,简明厄要,一查便知,一看就懂,便于对照与理解,因为史书所论及的传世人物,基本上都名列在这张表上,需要核对查找时,都可以骥表得知。
作者司马迁大体与汉武帝刘彻相终始,故史记所记述的是,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史实,也就是写到西汉孝武帝就结束了。至于以后的西汉刘氏皇帝,以及东汉的十二位刘氏皇帝及其朝廷大事,只能从前、后汉演义和其他史书中阅读得知了。
本文只说些个人的阅读方法,对作者的文法与写作技巧,不作评论,更不敢对本书枉加评说。
史记读书心得2500字篇6
今天,我读了《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深切感受到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沿着智贤名相们的人生轨迹,呈现他们治国安邦、运筹帷幄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人生际遇、功过成败甚至喜怒哀乐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蔺相如面对强秦毫无惧色,凭自己的机智让和氏璧完璧归赵,还在渑池之会上灭了秦王的威风,而对于廉颇却是一再礼让,不与其针锋相对,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负荆请罪。这些都让我明白,他们为了国家可以不顾生死,知错就改,留下千古美名。难怪连司马相如都对蔺相如肃然起敬,改成跟蔺相如一个名。想想自己,明明有不少坏习惯却始终改不了,上课还经常说话,作业也不认真完成,这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了,我得赶紧从这坏习的睡梦中醒来,追上同学们。
再看孙膑,仅仅调整了赛马的出场顺序,不仅赢得比赛的胜利,还赢得齐威王的青睐。从而告诉我们遇事还得多动脑筋,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算计,只要从大局出发进行微调,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历史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历史也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想,他们靠着勤奋,靠着实干,在混乱的时代都可以抓住机会,成为建功立业的大英雄,名垂千古。那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