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学习。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8篇,欢迎参阅。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1)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他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对于育儿,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营造宽松融洽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属于性格都比较温和的一类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着共识,我们都坚信爱和幸福才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平常只要有空都会陪孩子一起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益智游戏或打羽毛球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天性得到释放,也更加信任我们,平常都会主动和我们分享学校的点点滴滴,我们也会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看法,及时引导孩子,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孩子行为习惯和专注力的培养。
好习惯终生受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和孩子爸爸结合各自所长,培养孩子的各项行为习惯。孩子爸爸比较细心,负责培养他的生活习惯,比如整理物品、做简单的家务、做好个人卫生等。我负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幼儿园时我们便开启了每日亲子阅读时光,家里的绘本积累了厚厚的一摞。上小学后,我们就开始尝试读一些厚一点的小说,几年坚持下来,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沙发边、床头边随处可见孩子摆放的书籍,这也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朋友,看他每天陶醉在书香之中,我们也深感欣慰。
三、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并鼓励他学会坚持。
我们始终认为良好的兴趣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更能让孩子身心得到满足,对于未来也有可能会是慰藉心灵、释放压力的良药。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作为父母,我们给予大力支持。校内孩子积极参加足球训练,校外孩子学习书法、绘画、编程等。在追逐兴趣爱好的道路上,孩子收获了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能量,潜移默化中也滋养了孩子的灵魂和气质。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2)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也许从小孩子的一出生,就想着他(她)在每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父母的希望总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小孩的心理特征不同,可采取教育的方法也要因时因人而异,方式不尽相同。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及同事的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习家教经验
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们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方法,我平时通过看书、上网以及向家教成功的同事请教,学到了一些方法,我感到,当今时代有很多育儿方式让我们选择,但不管是看到国外的蒙特梭利教育,还是看到远古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和在自己育儿教育上有一点借鉴,因为每个孩子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二、保持健康心态
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做父母的,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关注孩子的分数,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如意的事,家长的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其实,我们许多家长早体会到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也很需要,甚至非常关键。
三、注重培养习惯
我觉得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主要在时间安排、书写整洁、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督促。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记硬背,学会举一反三。
四、坚持鼓励为主
我曾扪心自问,孩子的心智犹如一张白纸,如何才能在上面画出美的图画?面对家长的呵斥与责罚,孩子茫然的目光与呆滞的动作,不仅让我们感到无助,有时还会有一丝无能掠过心头。专家说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鼓励,我感到,每次父母赞许的眼神都是小孩进步的助推器,父母的真诚夸奖是增添他自信的砖石。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3)
一、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得第一任启蒙老师,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平时我们会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平时,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会积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二、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给孩子多一份鼓励和表扬。
平时用心陪伴孩子,用心聆听孩子得心声,孩子得想法,积极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与老师及时沟通与交流,这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辛勤培养。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4)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平时外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能影响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说脏话,不能吵架。尤其是男孩子,从小一定多交给爸爸,大部的妈妈心比较软,会过度的宠溺孩子,而色爸会教孩子学会独立和做人道理。
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他想要的是什么。要让孩子了解得失是什么。要让他知道想要得到什么必须靠自己努力付出一些什么。比如说我们家孩天的大部分学习用品和玩具都是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学习得来的。
陪伴对孩子来说也非常的重要!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也不行,要培养孩子读书和学习的兴趣。要有质量的学习。有时间要多陪孩子出去玩,玩也是一种学习。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并且愿意说出真话,心里话。和孩子交心,平等的和孩于交往。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也非常大,比我们那个年代小学时候学习的内容要深得多,孩子在学校要面对老师的压力,回到家还要面对家长的压力。所以不能一味的训斥孩子,要多多的鼓励孩子。
其实,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方法,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的方法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是只要能让孩子乐观向上,健康快乐成长,那都是好方法。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希望孩既成人又成才!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5)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关心也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听了陆士桢,李敏教授的讲座后,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孩子首先应从家长及家庭教育做起,父母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还要积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可塑性强,儿童阶段更是教育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孩子的很多道德观、价值观主要以家长为参考,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引导孩子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道路上成长。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建立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认同社会制度,认同发展方向,认同中国梦的发向是安身立命之本!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6)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7)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理应担负起对孩子成长教育的责任,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是我们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所以我一定做好表率,我们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孩子都会无意识的吸收并模仿。如果我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那么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在此,我仅仅分享我们育儿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作为80后的父母不应该剥夺他们玩的权利。而不要总以我们大人的角度命令孩子停止做某些他们想做的事。某些时候,适当尊重孩子的个性,可以在无形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让孩子更有自信去创造学习。
二、以身作则:言出必行是我给孩子们的。只要过的一定会给孩子兑现,但我的要求是:孩子们也必须言出必行,答应了事情不管多困难都要坚持完成。
三、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总认为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快乐的成长才是重要的,平时对于儿子的点滴进步我们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对于违反了原则的错误,也绝不会妥协,不仅要认清错误还要保证下不为例。
四、做孩子的朋友:沟通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我和儿子有一个小小的约定:我们会把在单位、学校遇到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事儿第一时间要告诉对方,因为我们是好的“朋友”,是可以相互分享秘密的。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孩子在校情况,跟同学、伙伴相处的情况。
五、陪伴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碌,我们都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自从我们家有了两个孩子以后,作为母亲,我辞退了加班加点的工作,换了一个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虽然收入少了,但是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让孩子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认真参与学校的每一次活动,认真跟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同时也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节目观后感及感悟(篇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绘画,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主要在于家长,毕竟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影响孩子,做任何事以身作则,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重陪伴、沟通
陪伴是送给孩子珍贵的礼物,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基础条件,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我觉得孩子的成长除了足够的生理营养以外,还需要心理方面的营养,这就需要通过对话沟通来提供,我经常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出去散步,散步的同时我会和他谈谈心理话,谈谈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我讲的多的就是:读书这件事,认真你就赢了!孩子也会和我说他不想写作业,我听了也会很恼火,但是我也学会控制自己,和他讲学习是很苦,但是学习的苦,只要你主动咽下去,就能换来甜美的果实。生活的苦,是在你躺着不动的时候,悄悄降临的。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也会和我说不想去学校,不想读书,我也会耐心倾听他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帮他分析,让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在我们家长这里得到一个安全的表达,帮助他卸下一天里面装在心里的包袱。
二、重在坚持
我们不要期待孩子很自觉,一点都不要家长操心,反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坚持帮助孩子去坚持,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惰性嘛,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付出更多努力,每天坚持阅读,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预习下学期的课程。当然坚持过程中也会有曲折,也有波动,孩子的学习状态也会出现高低起伏,关键在这一张一弛之间我们家长要做到坚持,我相信一个孩子在一件小事情上坚持不懈,这种坚持的精神会贯穿整个生活。
三、难得糊涂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偶尔也需要一些这种糊涂。有句话说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其实是我们对于孩子的作业过于一种认真了,甚至是较真,我曾经也是这样,看到简单的题目做错,我就会很生气,而这些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孩子,我不高兴,他也不高兴,事后想想真的不值得。后来再遇到错的题目,我就装作不懂的样子请教他,让他给妈妈讲一讲,在讲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将两次答案进行对比,总结为什么会错。难得糊涂总比不停追问为什么会错的效果会好一点,不会让孩子压力那么大。
孩子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跟随家长的印记逐渐成长,希望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在陪伴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