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小姚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这份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3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_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_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_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最新范文相关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_,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抗金将领兼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口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明确:觅是无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提示: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行宫祭庆的事,想到老将廉颇被人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3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