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的化学教案

| 宇春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碱金属的化学教案,希望这份碱金属的化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碱金属的化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

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五:[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

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

六:布置作业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篇2】

一、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说明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1.记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称,认识它们的物理性质;

2.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选择题填空题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在中考中占5~10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认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碱

1.定义: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

【易错提醒】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例如Cu2(OH)2CO3,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Cu2(OH)2CO3不是碱,而是盐。

知识点二:氢氧化钠(NaOH)

1.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

2.物理性质: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

【重要提示】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需密封保存;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该反应常用于实验过程中吸收CO2;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3.注意事项: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三:氢氧化钙

1.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

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重要提示】Ca(OH)2也有腐蚀作用;

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Ca(OH)2还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知识点四:氢氧化钠的意外处理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五:氢氧化钙的生产过程

第一步: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来生产氧化钙:;

第二步:由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规律总结】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随堂练习】北京在修缮长城时,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A.火碱

B.烧碱

C.熟石灰

D.小苏打

思路分析: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答案:C

例题1(山东济宁中考)对下面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黄光、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浓硫酸敞口放置溶液的颜色、质量不变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

思路分析: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例题2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固体D.烧碱

思路分析:A.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通常情况下,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无需密闭保存故合题意;

D.烧碱即氢氧化钠易吸水发生潮解,需要密封保存,故不合题意。

答案:C

【方法提炼】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白色,片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强烈较强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热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综合拓展】

比较浓硫酸、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异同点

共同点:

1.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使环境温度升高;

2.都可以作为气体的干燥剂。

不同点:作为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只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只能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难点: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食醋、柠檬、山楂、葡萄。

【提问】图片中的这些食物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酸)

【总结】像以上这些有酸味的物质中通常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对于酸这种物质我们并不陌生,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我们遇到了稀盐酸、稀硫酸等化学药品。无论是食物中含有的酸还是实验室中常见的酸,都属于一类物质——酸。

【问题】图片展示,洗头膏、洗衣液、沐浴露、香皂。这些日用品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总结】这些物质都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它们中都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生活中的这些物质中常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在实验室中我们也会用到这些化学药品。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都是常见的碱。

【交流讨论】(展示白醋和澄清石灰水两种试剂),白醋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酸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是常见的一种碱溶液,你知道怎样区分它们吗?

【总结】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用通入二氧化碳的方法;还可以用手触摸的方法……

【交流讨论】(展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两种试剂)这是实验室中较常见的两种腐蚀性比较强的酸和碱的溶液,你又该如何区分它们呢?能不能用上述方法鉴别呢?

【总结】不能,因为腐蚀性强所以不能再用手触摸;通入二氧化碳时反应现象不明显。

【过渡】在实验室中,人们常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和碱的溶液。

【旧知回顾】

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化学反应,醋酸、碳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氨分子扩散进酚酞溶液中,使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这两个实验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酸碱指示剂。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实验探究1】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变红色,变蓝色,变蓝色。

结论:酸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2】另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不变色,变红色,变红色。

结论:酸溶液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因此说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都可以用来区分、判断酸和碱这两类溶液。

【问题】根据这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吗?

【总结】通过实验可知:紫色的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会变成红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红色。

【概念讲解】像石蕊、酚酞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注意事项】

1.酸指酸性溶液,碱指碱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时,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的溶液。

【过渡】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吗?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波义耳与指示剂的发明》

【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觉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平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观察,我们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好多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也具有类似石蕊、酚酞的效果,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实验】将采集几种呈鲜艳颜色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1∶1的酒精溶液浸泡,过滤,得到滤液,即制得指示剂。然后将制得的指示剂依次分别滴加到盛有白醋、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4支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每组自制1~2中试剂即可。)

指示剂(汁液)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交流与总结】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能显示的不同颜色,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但不同的指示剂在酸和碱的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也是有区别的。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篇4】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分析:对于酸和碱,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两类物质,对它们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关于酸,学生已有的认识:家庭调味品食醋中的醋酸;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学习“能源开发和利用”时,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镁锌铁等金属反应的异同等。关于碱,学生已有的认识有:在学习“分子在不断运动”时,知道了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溶解的吸热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知道了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等。上述这些有关酸和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的好奇心,但多数学生只对化学实验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酸和碱的知识,内容零散、细碎,学生学习起来会出现一定困难。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合理有效的系统中,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些零散知识,将成为解决上述困难的关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1、本课学习必须突破紧抓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教学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2、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指示剂反应。

3、能自制指示剂,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模拟波义耳的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对现象的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法等

【教学环境】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室、平板电脑、液晶投影仪、forclass软件系统等。

2、教学资源:课件、自制微课视频、其它参考素材资源。

【教学用品】

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点滴板、鸡蛋壳、指示剂、吸管、橡胶塞、烧杯、研钵、纱布、各种植物花瓣、碳酸饮料、苏打饼干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均可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

2、寻找生活中的过滤器。

3、每组在学校周围找一种植物花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引入

【提问】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点评】酸、碱就在我们身边。(提示: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展示与交流】生: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柠檬酸食醋———醋酸可乐——碳酸等。皮蛋——氢氧化钙小苏打———碳酸氢钠苏打————碳酸钠炉具清洁剂—氢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钙等。生活中的酸碱。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知识建构

【提问】鉴别醋和石灰水?最简单方法?(实验室不能品尝)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选用其中一种方案,利用桌上提供物品,进行鉴别。(提示:学会利用性质鉴别物质)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实验,并拍摄上传实验照片。

【提问】可以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吗?

【评价学生实验】有无错误操作?

【提问】酚酞、石蕊变色规律

【点拨】

1、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酚酞和石蕊遇酸和碱会显示出不同颜色,我们把酚酞和石蕊称为酸碱指示剂

【提问】请用表格归纳指示剂变色规律。

【思考并回答】【初探究】最简单方法鉴别醋和石灰水?生:尝或闻其他方法并检验?生:小组展示汇报。

2、【再探究】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演示实验并解说

3、【归纳总结】生:板书酸碱指示剂体验从生活中酸碱到实验室酸碱的鉴别,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感知酸碱的不同,通过酸碱使酚酞和石蕊变色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作出自己的推断。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和实验探究的素养。

(三)知识拓展

1、【提问】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有何不同?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2、【提问】牵牛花的变色对你有何启发?(肯定学生与波义耳想法相同,有科学家潜质。)

3、【提问并点评】观看指示剂的发现过程,思考对你有何启发

4、【提问并点评】微课学习自制指示剂,思考自制指示剂要解决哪些问题

5、【提问并点评】请制作属于你自己的指示剂?如何选取最理想的指示剂?【思考并回答】

1、生: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颜色不同可能与土壤酸碱性有关。

2、生:可以从花中提取色素,制作指示剂。

3、生:科学发现的偶然、必然和曲折;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等。

4、生:找原料;如何取汁液;如何分离汁液(介绍生活中的过滤器);实验检验等。

5、生:自制指示剂并检验效果。生:色差越大,指示效果越好。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作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课程理念,由石蕊指示剂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科学认识的曲折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自制指示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四)知识归纳【提问并点评】你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分享收获】生:知识层面和科学素养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准确,系统,提高科学素养。

(五)知识反馈【分析与点拨】重点讲第4题,并进行拓展,题目如下:

1、这是一张用某种指示剂处理过的白色滤纸,小明向其喷洒了某种无色液体X,滤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图像,则可能用的溶液组合为()

A.酚酞稀盐酸B.石蕊溶液蒸馏水

C.酚酞石灰水D.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题中出现红色图像,能否用紫色石蕊和酸性溶液的组合?如果去掉指示剂三个字,你应该选什么组合?【练习】生:用平板完成相关练习并先小组内解答。生:讲评个别题。生:可以或不可以,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题目的变化进行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变换进行解题的能力,并形成改编设计题目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题目创新意识。

(六)知识巩固【作业布置与点拨】对第1题和第3题进行指导如下:第1题:家庭实验注意安全,尤其是厨房清洁剂的使用。第3题:不会设计题目可以参考题目进行改编,如课堂练习第一题,指导学生进行改编,举一反三、 【独立完成】

生:完成家庭实验与题目改编与创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教材。

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相关文章

    37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