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

| 文凤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二历史教案,希望这份高二历史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二历史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二历史教案篇1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

时间:_____前期

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

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

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秋政治

战强调______

国李悝变法

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

吴起变法:军事——武卒

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

三、线索勾勒

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

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

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

富国强兵吴起变法

影响:顺应时代潮

四:重、难点

1、横向比较

背景内容影响

管仲改革

魏文候变法

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

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战国】魏文候: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影响: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六、课后习题点拨

解析与探究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自我测评解答:

1、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

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更加彻底,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了世卿世禄制。

七、同步反馈训练

一、选择题: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770年B、公元前720年C、公元前475年D、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C、讨伐弱小诸侯国D、壮大自身力量

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D、实现富国强兵

6、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相地而衰征”B、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7、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

A、齐国B、赵国C、魏国D、韩国

8、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

9、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

10、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的衰微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

15、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A、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

1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相地而衰征”。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20、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开启了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悝在魏国采取的变法措施。

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法经》,创建“武卒”。

(2)战国大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主要体现在哪一措施上?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改变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3)战国大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实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变法改革影响比较大?

①春秋战国时期限,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变法改革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春秋时期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22、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战争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

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①战争给新兴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争霸战争中,华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探究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云梦秦简田律》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简要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古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列入了治国方略之中。

附选择题参考答案

1、A2、C3、D4、A5、D6、B7、C8、B9、A10、C11、C12、B13、C14、D15、C16、B17、C18、C

高二历史教案篇2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识梳理]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的重要性: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汉字的雏形: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3、趋于成熟: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商周时期的金文

①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到了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3.汉字统一:秦朝的“书同文”

(1)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俭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异形杂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混乱情况和便于推行政令、巩固统一,果断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2)具体做法:①以秦国的小篆作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②接着推广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3)意义: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法艺术

[问题探究1]什么叫书法?

(一)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1、原因: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2)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2、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二)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

①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重实用;

②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问题探究2]如果说秦汉时期的书法美是自发的,那么,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1)原因: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2)典型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问题探究3]隋唐时期具备了哪些能够促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条件?

(1)条件: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2)表现:

①草书——狂放不羁: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②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4.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1)原因: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③重文

(2)代表:“宋四家”—— 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问题探究4]明代书法为什么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1)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三、篆刻艺术

1.定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他的创制以书法为前提,与书法并成为姊妹艺术。

2.秦汉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为以后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1)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2)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3.篆刻艺术的发展

(1)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2)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和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1、汉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字体

趋势:是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字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概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及原因。

时期发展历程或特点原因

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文字刚获得统一

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隋唐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③重文

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高二历史教案篇3

一、组织教学:在我国的北方,有一个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他叫什么?(长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城的历史及他的-秦始皇的事情。(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秦始皇生活在什么时期?那时候叫做什么?

(2)、请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过。

(3)、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意义?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5)、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3、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自学和讨论。

4、学生交流并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

5、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三、学生质疑,互相答疑解惑。

四、巩固练习。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总结(师生共同)。

高二历史教案篇4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___和社会__,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____?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

(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___和民族___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__。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相关文章

    37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