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

| 思敏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希望这份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精选篇1)

《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精选篇2)

《与象共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四字词语感受大象的勇猛、温和、聪明而有灵气。

2、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着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显示大象图片,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象,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看到它,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庞然大物,巨大无比,力大无穷等)

2、板书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一看到这四个字时,你有什么感觉?

可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国南面的泰国。

3、简介泰国。问: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师补充:泰国是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它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以课件展示如下词语

(1)朗读这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咱们给这些词语归归类?

大象勇猛的词语: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大象神态的词语:熟视无睹、 不慌不忙、悠闲沉着、 晶莹温和;

大象动作的词语:小心翼翼、悠然而去、屈膝点头、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舞之蹈之、摇头晃脑、踮脚抬腿;

词语朗读指导。第一组:读出大象的勇猛来。指读,齐读。

第二组:这样的大象你还害怕吗?读出大象的种种神态,仿佛大象就在眼前。

第三组:读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词语里面隐含着一幅幅画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出词语含着的意思与感情,现在我们试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现在叫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大象,你脑中积累的词语是否比刚才更多了。

2、读了这些词语,大家又读了五遍书,说说你对泰国的大象留下什么印象?

3、老师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亲密)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吗?你有什么理由来证明?

三、整体研读,感受和谐

1、默读课文,在每段中找到能说明人象和谐亲密关系的句子,画上波浪线。等下把理由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2、交流句子。

预设

①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板书:熟视无睹

点拨:(熟视无睹)什么意思?熟视无睹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这样熟视无睹。(不再害怕,戒备,而是对人产生了信任的感情)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

点拨: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不奇怪?大象为这个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象是泰国的国宝从国宝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泰国人对大象的喜欢,尊重。 板书:国宝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点拨:没有距离到何种程度?这个人包括哪些人?

泰国人对于大象是

板书:平静坦然

④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板书:(表演、按摩、开玩笑)

⑤表演的尾声,也是最__……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重点研读,“与象共舞”

1、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为什么题目单单叫做“与象共舞”?(因为与象共舞最能体现人和象的和谐与亲密关系。)在板书中做上箭头。

2、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3、哪一句最能体现人和象之间的亲密,和谐?(指一生朗读,用黄色字样标出)

说说你的感受。(随即点拨)

人群和象群,这个人群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去和象一起跳舞?

(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看到翩翩起舞的大象,产生对大象由衷的喜爱,情不自禁想亲近大象,远远看着不过瘾,只有和它一起跳舞才能充分表达对它的喜爱)

此时,在游客的眼中,一只只大象就像( )

4、指导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这个句子。

而翩翩起舞的大象,有了人群的加入,显得更加的——兴奋、高兴。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象的眼中,舞动着的人们就像( )

5、让我们走进人和象的内心,出示填空题,训练说话。

此刻,如果你就是与象共舞的游客,你会激动地想

如果你就是在舞动的大象,你可能会想

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6、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再读这一段。

7、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概括再具体。(板书)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结构?找出来

课件一句一句出示概括的句子: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有四段都是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使条理非常清楚。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精选篇3)

《稚子弄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     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精选篇4)

《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精选篇5)

《四时田园杂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_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相关文章

    5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