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

| 思敏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这份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阅读提示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酒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三次遭到楚王的侮辱三次予以坚决地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受挫。这一切都使楚王充分认识到了晏子的才能,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晏子的,所以只好收敛起自己的狂妄,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2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严肃、押着、赔不是、淮南、犯罪、得意洋洋、安居乐业。

2、解决问题: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尊严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材简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同学们,我们学了第十课《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他是个一(能说会道,聪明的小孩)。你能说出几个有关口才好的成语吗?(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出口成章)。恩,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个口才很好的人,他就是晏子。

二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他就是晏子。原名叫晏婴,(古时候, “子”是对有才能的男人的尊称。)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故事《晏子使楚》。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师: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楚王。

生:(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

师: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三、自由读文,解题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原因是什么?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3.晏子怎样反驳?

1、解决第一个问题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生:(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找出来。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师生共同讨论(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 “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 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以免自取其辱。

6、小结: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晏子每次都能用巧妙地语言讽刺楚王,反败为胜,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复述故事。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3

《巩乃斯的马》

知识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值此之余,今天,我们就学习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二、三段

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势。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非常壮观。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

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势磅礴的?

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

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

生1:我从“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势磅礴。

师:为什么?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马,一匹又一匹从谷口往出跑,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就像奔泄的潮水一般,作者不是用了一个“涌”字吗?可见,不是一般地奔驰,而是淋漓尽致地去享受奔驰的快乐,去追逐自由。

生2:我也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涌”字用的好。

师:好在哪?

生2:这里没有用“奔”,没有用“跑”,而是用了一个“涌”,就说明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而不是一匹马儿在跑,而且“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生3:我也想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马群奔驰的场面,气势很壮大,似乎马儿听到了呼唤,都不约而同地往原野上冲,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想在同一时间冲出山谷,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这里太壮阔了。

生4:老师,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当然,你读。

生读这一句,读完,同学们都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他把马群奔驰的壮观读出来了,好像我们都看到了一样。

师:是呀,他读得很投入,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把我们带入了那壮观的情景之中。

师:接着来谈!

生5:老师,文中第一句话“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进而的马都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就让人感觉到了马群奔跑时很壮大的气势,你看看,文中说仿佛所有的马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被自然鞭策着勇往直前,似乎要去追赶那很快就要消失的闪电一般。

生:……

学生在朗读之中受到了感染,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它所给予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读了这句话,我让学生来提问。学生说到:“它所给予我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使我受用不尽?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从而体会诗人在压抑的环境中看到自由的快乐、这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者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能驾驭自己命运的痛快舒畅……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观,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让人心潮澎湃。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发扬“马的精神”吧!学习它尽情施展自己的野性、本能;学习它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性格;学习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惧困难、进取不息的精神。如果你今后有坎坷的生活,又该任何面对呢?

四、作业

小练笔:我想成为巩乃斯的马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4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①(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 勤劳 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②(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③(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 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5

《杨氏之子 》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布置: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俺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协助俺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俺们的身心,活跃俺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朋友,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朋友叫出来。杨家小朋友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朋友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朋友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俺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俺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俺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假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同学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局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同学交流)

六、课堂扮演

让同学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扮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相关文章

    6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