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康华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

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⑵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么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么,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么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⑵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⑶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⑷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3、那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那么,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 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这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四、小结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 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 描写背影: 送别前:细心关照 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 (细致刻划) 买橘子:周到入微 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点拨引导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选取《丁香花》这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目的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品味课文(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学生游戏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五)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写出对《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导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桥是这么简单,但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桥。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距今已一千多年的隋代,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桥的一些特点。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hú) 拱桥(gǒng) 匀称(chèn) 张(zhuó)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chóng) 和谐(xié) 桥墩(dūn) 洨河(xiáo) 饮涧(jià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没有可以相比的。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推崇:十分推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3、作者简介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4、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如《地球是圆的吗》和生动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远及近等。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a.从整体到部分;b.从原因到结果;c.从特点到用途;d.从主要到次要;e.从概括到具体;f.从现象到本质。

学法指导一:

【把握说明对象三法】

①看题目或首尾段;

②抓段首、段尾关键句;

③归纳总结。

注意:事物说明文的题目一般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的总结句交代说明对象。

学法指导二: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四法】

①从文题入手概括;

②从开头结尾段概括;

③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④验证答案要点。

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原词与原句作答。

学法指导三:

【辨析说明顺序方法】

1、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

3、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

4、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 (4)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5)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的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交流点拨】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2、再读课文,概括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石拱桥:弧形,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卢沟桥:石拱相连,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3、课文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

【交流点拨】①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②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小结】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清顺序 感知特点

小组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接着写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段,列出层次,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六段,提问:这一段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交流点拨】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

5、小结: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步骤四 品析语言 把握方法

思考、研讨下列问题。(多媒体投放)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学法指导四:

【举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

1、举例子的特征: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先从道理上讲,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标志:“例如”,“以什么为例”,“如”等标志性词语。

4、格式:举……例子,更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能否调整顺序?)

【交流点拨】“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点的词能否去掉?)

【交流点拨】“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能否删去?)

【交流点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6、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多媒体展示)。

【交流点拨】(1)引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3)打比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4)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5)作诠释——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文章

    667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