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 康华

让我们一起期待教学的美好未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 B、3400m C、170m D、340m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5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6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7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9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学、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现象的应用;声音有能量。

【教学难点】声音有能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有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实际上,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远不止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1.蝙蝠如何确认目标的位置?

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回声定位。

2.潜艇用声纳——回声定位。(雷达)

3.中医诊病。

4.B超。向人体内发出超声波,同时接受发射波,将所携信息反应在屏幕上。

2、声与能量

演示:去掉罐头盒两旁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看到火苗摇动。

——声波能传递能量。

应用:超声波清洗;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给钻石打孔。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课后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下列事例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的是( )

A、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利用超声波把水击成水雾再用风扇吹入室内加湿空气

C、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利用B超为病人做检查

2、对“震耳欲聋”这句成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形容声音响度很大 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很大 D、它说明发声体振动很快

3、下列不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

A、用B超给病人检查病情 B、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昆虫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关于声音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却确的是( )

A、中医的“望”“闻”“问”“切”四个途径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信息的

B、声波能传播能量,因此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

C、教师在教室讲课,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D、声在工农业生产,军事,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危险

5、大街上的“超声波”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C、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超声波能引起液体的振动,把污垢敲击下来

6、下列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 B 、用B超检查病情

C、用手机给对方传递信息 D、用声呐探测海的深度

7、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山崖行驶,在某处鸣笛,经2s后听到回声,求鸣笛处离山崖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为340m/s)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0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

一、讲清本单元知识点要求是拓展知识深广度的保证

笔者认为,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才能针对性更强展开复习,总的来说,《声现象》章节传播的知识点如下:一、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三、知道回声产生的条件;四、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影响因素。

在复习开始前,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有助于学生唤醒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回忆,带着更加清晰地目标进入到知识复习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大都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知识,站在对已经了解知识的层面上,又能形成二次记忆,除此之外,还会发散思维,延伸知识结构,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点难点解读清晰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基础

(一)关于声音的产生问题

首先,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其次,物体振动时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人耳都不能听到声音;人耳器官有听力障碍也可能听不到声音;人耳能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再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二)关于声音的传播问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例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铁管,在另一端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测量声速的方法。方法一:测量发令枪的发令地点到观测地点的距离s,然后测出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根据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方法二:测出铁锤打击钢板或铁片时落下和听到铁锤打钢板的声音的时间t(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为准),再测量打击到测量点的距离s,根据公式算出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还可利用此办法测出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三、真空不能传声。

(三)乐器的特征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它们的物理意义、决定因素都不同,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其次,平时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是指响度,平时所说的声音的高低是指音调。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最后,男低女高是指男的音调低,女的音调高。在唱歌时说这句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音调;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这里的低指的是响度。

(四)声的利用问题

这里重点强调利用回声测距离时,接收回声的时间为声音往返的时间,即声音通过的距离为往返路程。

(五)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

对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要非常熟练。为了减弱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在深夜开大音响;上课时不要随便晃动桌椅发出声音;自习课上不要大声喧哗;要知道工业噪声:如工厂机器的运转声、材料的锯断、冲压声等;生活噪声:如在屋内打开窗户向外大喊大叫等;并且要对这些噪声如何减弱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典型例题欣赏要讲深讲透,全面落实单元三维目标是法宝

(一)知识与技能类问题处理方法

例如,唐诗《枫桥夜听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解读:这是物理学与语文知识的渗透。古诗词、名言警句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要求同学们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理解诗句含义,才能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诗句中反映出的物理现象。首先要理解诗句大致意思,然后找出隐含的物理信息,最后给出体现出来的物理知识。这句诗意思是在姑苏这座城外有一个寒山寺,夜里诗人在船上听到了寒山寺庙的钟声。这里面听到钟声说明钟振动产生了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人耳。所以体现的物理知识就明显了。答案:①物体振动发声;②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等。

又如,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的.声音更响多数同学猜想到:使物体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即可。在实验前,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方案1: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方案2:把发声大小不同的音叉叉股与水面接触,溅起的水花大小不同。请你再设计一个另外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收集的结果,最后归纳和总结出探究结论。

解读:再设计的方案意思与方案1和方案2一致,但所用器材和表现振动的行为方式可以不一致。比如: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记录结果时要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写清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影响的一个因素和实验要求。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理解程度归纳结论。答案:设计的方案:将锯条放在桌面上,边缘伸出桌外,用一只手按住锯条,保持锯条位置不变,另一只手分别用不同力度拨动锯条,使锯条振动,仔细辨别声音,并同时观察锯条的振动。实验记录表格,锯条振动的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探究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响度越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问题处理办法

例如,根据《科学画报》的一段文章,回答下列问题。优美的音乐,动听的语言,声音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的应用数以千计。听说过吗声波能使冰箱制冷,能发现隐藏的爆炸物,甚至还能减肥。总之,声波应用将为未来社会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你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话:把音量开小点儿,否则冰箱里的东西全要冻上了。劳驾,请加大分贝,我想让灯光再亮点儿。这听起来像痴人说梦,它们会成为现实吗这个问题要留给那些研究不可见的声波世界的科学家们来解决。的确,声波可以把音乐和语言传入人的耳朵,但是若将它的能量加以转变,它就会变成一种高效的能源,产生光、热,促成核聚变,还能够作为测量海洋深度的工具。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1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物理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 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 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 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

【课题】光源的发展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

实践探究活动

【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液化现象

2 知道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努力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小学自然和初中地理都进行了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形成降雨的液化现象,以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吸引住学生的视线,也让他们不觉得神秘而产生亲近感.逐步知道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就是“液化”,以及原来降低温度可以液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液化的不同方法以及液化的条件和液化的放热现象.

本节的一个特点就是紧密得联系了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本节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以前的知识规范化,把生活中的现象、实例统一到理论上来.

教学可先把生活中的常见的、能见到的、具体液化实例列举出来 ,然后让学生去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追问他们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解.之后举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并试着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液化

课题

液化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化现象

2. 知道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

1. 液化的两种不同方法

2. 液化放出热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讲授、实验

教 具

冰块、敞口易拉罐桶(装冰)、注射器、乙醚、塑料一次性打火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汽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是相对的现象,复习汽化的方式和需要吸热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液化实例,并不作解释而是让学生去讨论

三、液化的方法

1. 降低温度 气体液化

总结生活中的遇冷液化的实例

2. 压缩体积 气体液化

讲解这个方法,并说明一些气体液化的特殊性

四、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两个相反过程,汽化时要吸热那么液化时要放热

五、小结

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放热情况

六、作业

P58—1、2

教师:

列举生活中常见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听取讨论进程,不断修正学生讨论方向

演示注射管压缩液化乙醚

提问生活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伤得厉害的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不规范语言

学生: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得出发生的原因.并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观察细节,并提问

讨论,并用解释

学生试着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调查舞台上“白气”的成因

【课题】舞台上“白气”的形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舞台上“白气”的用途,形成;有条件可以体验舞台上演出的感觉。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

3、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2 教学难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引言:

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

谈谈你的感受

一、噪声

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来源

【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噪声也能利用,例如,利用噪声可以消除杂草,发电、制冷、除尘等。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

同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记录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探究三:声速

探究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2、听到回声的条件:

3、回声的作用

课外拓展:

科学世界 【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的地盘你做主,请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它们发出声音。

【过渡语】有些物体的振动能观察到如张紧橡皮筋的振动,但有些振动观察不到,你能想办法说明振动的存在吗?

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

在发声物体表面撒一些碎纸屑;

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

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如音叉 发声的音叉弹开乒乓球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队鼓 发声的鼓使碎纸屑跳动 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

橡皮筋

桌子

直尺

其他

【结论】你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教师演示】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强调: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②振动不能写出“震动”

4、【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5、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过渡】声音的传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质呢?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注意声音的变化;然后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提出问题】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真空铃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把真空铃实验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实验推理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

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1)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3、【播放视频】声音的传播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5、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运用:3月,某地小报上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的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阅读表格里的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

1.课上说,课下做: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课下试试看。验证一下你的回答。

2. 释疑:古代行军打仗时,为了能及早探听敌情,战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能过早地听到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评价学生回答并补充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损失少)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拓展】

1.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归纳总结: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提问:你能说出回声的作用吗?

【播放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并展示。

亲身体验利用转换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思想,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反思,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纠正错误的认识,“振动停止了,声音消失了”纠正 “振”字的写法

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

青蛙:气囊振动

鸟:鸣膜振动

蝉:鼓膜振动

蟋蟀:翅膀摩擦

(设计意图: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通话,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

(设计意图:神舟十号飞船6月11日成功发射升空,说明我国在太空技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华腾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理想。)

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

1.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2.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3. 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液体传声举例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等,证明水能传播声音。

进行敲桌听声声音

固体传声举例

如医生用听诊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废墟里时,为节省体力,不要大声喊叫,而是敲击墙体或钢管;俗话说“隔墙有耳”等。

观看视频,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总结知识要点

识记知识要点

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

阅读声速表,回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并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指导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讨论交流

1.听到两次响声,因为声在铁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在同样传播距离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短,所以先听到。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播的敲打声。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且损失小。

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再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回答。

学生板演:

从发出原声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离障碍物S的计算公式为

总结回声的作用有两个1.利用回声加强原声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一】

谈一下在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见【附件二】 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物理助学《小试身手》1-6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

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t≥0.1s

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

3、回声的作用: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附件一】

【教学反思】

一、教案的“亮点”

1、在你的地盘你做主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对于转化法在物理研究与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点说明,因为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转化法比较陌生,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 在真空铃实验的教学中,能对问题进行细化,尤其关注细节,如在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电铃锤在振动,但听到的声音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的过程中,听到由弱变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变化不是声源的问题,而是介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4.在声速及回声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学,展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展示的好习惯。在声波的教学中,增加了用声波视频器展示音叉声波图的环节,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回声测距的计算中,写法不规范,还要加强训练。有的学生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有的学生不清楚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声音经历双倍声源到障碍物的路程。

【附件2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 如图3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5. 如上右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 ;其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

6. 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 空气 2.快 快 340

3.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4. C

5. 小、空气固 6.体(或金属)

7.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相关文章

    70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