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15篇
通过不断准备和修改教案,教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合金的定义;
2.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合金和其组成纯金属性质的比较。
2.合金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合金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4-6页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合金。故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2.钢和生铁就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铁。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3.判断对错:
(1)合金是纯净物,金属与金属熔合在一起才能制得合金。(×)
(2)合金是混合物,金属与金属熔合在一起能制得合金,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也能制得合金。(√)
【跟踪练习】
1.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③④⑤⑥。
①合金中至少含两种金属。
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
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⑤生铁是含杂质较多的铁合金。
⑥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更好。
2.下列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D)
A.焊锡 B.黄铜 C.生铁 D.石墨
3.试根据下表所列金属的熔点和沸点的数据,判断不能制得合金的是(B)
A.K-Na合金 B.K-Fe合金
C.Na-Al合金 D.Fe-Cu合金
学习指导二: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具有的优良性能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5-7页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8-1中,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实验现象:黄铜片和硬铝片的颜色比较鲜艳,铜片和铝片的表面有划痕。实验结论:合金的颜色比较鲜艳和合金的硬度比其组分金属的硬度大。
2.观察下表提供的数据,写出结论。(焊锡和武德合金都是由铅、镉、铋、锡组成的合金)
3.观察书本第6页上方的表格,得出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更好。
4.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其熔点高、密度小,可以用来制造航天飞机外壳;其抗腐蚀性能好,可以用来制造船舶。
【小组讨论】
合金为什么能被广泛的应用?
【跟踪练习】
1.已知24K黄金的含金量为99.99%,则18K黄金中含金量约为75%。
2.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铝的下列应用必须加以控制的是(C)
A.用铝合金制门窗
B.用铝合金制飞机材料
C.用金属铝制碳酸饮料的易拉罐
D.用金属铝做导线
3.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C)
A.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B.铁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C.使食物中增加微量铁元素
D.铁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铝单质及其合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广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合金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认识铝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金属,也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金属元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钠、镁、铁等金属单质,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有一种熟悉感。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铝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铝的物理性质及铝与酸的反应,采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的能力。对于铝与氧气、铝与氢氧化钠及铝热反应,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最后的活动与探究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铝的物理性质;掌握铝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
难点:铝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铝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主题。
【引言】在已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金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在历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钢铁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即使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金属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金属,因此,了解金属的性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图片
【设问】飞船舱体的成分有什么?
【展示】身边的铝制品
【提问】谁还能列举一些你见过的铝制品?
【课题引入】铝的性质对用途起很大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铝的性质。
【回答】有铝。
【回答】包装用的铝箔;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太阳能灶;航空航天材料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学生根据阅读和观察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通过演示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板书】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
一、 铝的物理性质
【引导】根据课本铝的用途和观察说出铝的物理性质。
【板书】颜色:银白色;状态:固态;密度:较小;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熔点:较低(660.4℃)。
【提问】铝是典型的金属,你能推测它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追问】能否从实质分析铝为什么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
【讲述】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铝单质的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的反应
【演示实验】铝和氧气的反应
(1)将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点燃
(2)将铝粉洒向酒精灯火焰
(3)将铝箔放入纯氧中点燃
【引导】加热打磨后的铝片,发现现象不同。说明氧化铝薄膜对铝的保护作用。铝粉在酒精灯上的燃烧,发现改变实验条件会改变实验现象。铝易与氧结合,铝还能夺去金属氧化物中的氧。
【板书】4Al+ 3O2=== 2 Al2O3
【追问】铝很容易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铝制品?
【小结】铝不但可以与氧气反应,还能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2等)
【回答】颜色:银白色;状态:固态;密度:较小;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熔点:较低。
【思考】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反应、与酸反应、金属间的置换等。
【回答】化合价的角度,铝有还原性,可以与氧化剂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方程式
【实验现象】(1)只熔化不燃烧(2)铝粉燃烧,发出耀眼的点点星光。
(3)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讨论】铝制品表面可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具有抗腐蚀性。
写方程式:
2Al+3Cl2=2AlCl3
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类比、分析、综合的能力,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实验中发现特殊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出新知识。
通过比较引发学生认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铝热反应 【板书】2、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追问】该现象说明什么?
【设问】该反应成为铝热反应,铝热反应在实际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板书】(1)制备某些高熔点金属单质
4Al+3MnO2 === 2Al2O3+3Mn
2Al+Cr2O3 === Al2O3+2Cr
(2)焊接钢轨
2Al+ Fe2O3 == Al2O3+ 2Fe 观察并写出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Al+ Fe2O3 == Al2O3+ 2Fe
【实验现象】有耀眼的白光,并有熔融物生成。
【回答】铝可以置换出金属,该反应放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铝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3、与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思考】铝还能与哪些酸发生类似的反应?
【强调】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常温下象铁一样钝化,生成一层至密的氧化膜。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现象】铝表面有气泡产生;铝片逐渐溶解;试管壁发热;反应一开始比较慢,后来逐渐加快
【讨论】稀硫酸、醋酸等,所以铝锅不能用来盛食醋。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演示铝与NaOH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铝与NaOH溶液反应
【板书】4、与强碱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H)4]+ 3H2↑
【说明】铝是一种两性金属 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铝溶解,产生气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结 【总结】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铝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即铝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是一种两性金属。但从氧化还原观点分析铝具有还原性。 领悟、记录。 促进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题】两份铝粉,第一份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份和足量盐酸反应。如在相同条件下放出等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
解析:铝分别和氢氧化钠、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只要在酸、碱用量足够的情况下,生成H2的多少决定于参加反应的铝的多少。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H2, 消耗掉铝的质量相同。
答案:1∶1
【课堂练习】
1、下列用途主要体现铝的物理性质的是
①家用铝锅 ②盛浓硝酸的容器 ③制导线 ④焊接钢轨 ⑤包装铝箔 ⑥炼钢的脱氧机 ⑦做防锈油漆
A.①②③④ B.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有关厨房铝制品的使用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盛放食醋 B.烧煮开水
C.用金属丝擦洗表面的污垢 D.用碱水洗涤
3、由锌、铁、镁、铝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
A.锌 B.铁 C.铝 D.镁
【课堂检测】
1、属于铝热反应的是
A.Al+HCl B.Al+H2SO4 C.Al+MgO D.Al+WO3
2、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不易被锈蚀,原因是
A.铝的金属性比铁弱 B.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不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烧碱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反应:OH-+HCO3- H2O+CO2↑
B.铝粉与烧碱溶液反应:2Al+2OH-+H2O 2AlO2-+2H2↑
C.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2Fe2++Cl2 2Fe3++2Cl-
D.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2+2OH- 3Cl-+ClO-+H2O
4、将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氢气最多的是
A、铝 B、镁 C、钠 D、一样多
5、除去镁粉中含有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
A .盐酸 B .NaOH溶液 C .硝酸 D .氨水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1、2.
【课堂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铝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在课堂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专家点评】
1、 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要求;定位准确,符合单元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
2、 重点、难点、详略处理得当;在正确理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科学、和谐。
3、 合理运用教具、学具及先进的教学手段。
4、 课后能认真对照课标围绕“教了什么”、“怎么教的”“为什么这样教”进行反思,找出差距,明确整改方向和目标。
5、 备课认真充分,体现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作业设计量适质优,体现巩固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收回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认识合金。
教学难点: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先展示一些物品,然后设问: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金属的一些用途,推断金属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资源、价格、美观等决定其用途。引导学生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新的知识。通过实物引入合金的概念。举例说明合金与纯金属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合金与纯金属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金属及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播放动画:金属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铝、钛、锌、铜等金属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铝合金的门窗、铜线、铜火锅、铜电器,以及锌在常见干电池的应用等。
(二)合金
合金: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钢铁都是铁碳合金。根据含碳量的不同,铁碳合金又分为生铁和钢。
一些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性质比较:继续播放动画:金属材料
三、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多种金属材料,知道了他们的性质。把一种金属跟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就是合金。合金在生活中的应用比纯金属更加广泛。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常见的金属(板书)
展示:常见的金属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
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
3、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
阅读p-3表8-1,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思考:通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从决定物质用途,要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
1、是否具有符合这种要求的性能
2、价格是否合适
3、是否美观
4、是否便利(质量,体积)
5、是否对人和环境有影响
讨论:资料: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
4、熔点最高的金属?
5、熔点最低的金属?
二合金(板书)
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常见的合金:铝合金、生铁与钢都是碳和铁的合金
实验探究1:合金和纯金属性质的对比
金属材料
主要成分
光泽和颜色
硬度大小对比
黄铜片
(合金)
铜锌
黄色
黄铜片>铜片
铜片
(纯铜)
铜
(紫)红色
焊锡
(合金)
铅锡
银白色
锡>焊锡
锡(纯锡)
锡
银白色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从颜色,硬度方面)
实验探究2:合金和纯金属熔点大小的对比
金属材料
主要成分
熔化速度对比
铅(纯铅)
铅
慢
锡(纯锡)
锡
中
焊锡(合金)
铅锡
快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了解常见的合金的性能
阅读:(1)课本p-6页表8-2的内容
(2)关于钛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练习: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能力强,钛合金与人体很好的“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合实际的用途是( )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拓展探究
设计与辩论:综合考虑飞行中火箭的实际情况:①设计出制造火箭外壳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标;②公开辩论所设计物理指标的可行性。
在应用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呢?
一、 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 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 + 化合物=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锌 + 稀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锌 + 稀硫酸 ==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3 氯酸根
KMnO4 高锰酸根
NaOH 氢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动
1、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的金属性质,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点:
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金属片,如铁钉、易拉罐(铝的),粗铜丝,砂纸、铁锤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今天你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的物品呢?学生出示金属物品。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厨房用具、常用工具、高雅电线、交通工具、金银首饰等,哪一个方面都少不了金属。
过渡:金属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金属。(媒体呈现生活中的金属图片)
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一)猜测金属的特点
1、师:同学们,金属有什么特点呢?生1:比较硬件生2:有的有光泽生3:有的容易生锈生4:有的易变形……
2、师:教师已经对金属的特点做出了猜测,你们猜测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各自猜测的理由。
4、班内交流猜测成果。
组1:我们组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常见的现象。组2:我们组是根据一些书上、网上所了解到的。 ……
(二)设计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理由对金属的特点做出猜测,那么怎样才能确定你所做出的猜测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首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做出补充。
(三)实验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及工具,认识实验器材:砂纸、锤子、小刀……
2、出示铁丝、铜丝、开始探究。
3、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实验方法。
4、实验后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回报收获,教师随时板书。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三、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展示的金属物品,你知道它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点吗?
生:金属的质地一般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导热、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金属还具有导电性质。
四、认识金属是人造材料。
1、师:根据生活经验来你能说说金属是从哪儿来的?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能更好地了解金属的来源。(播放铁的冶炼过程)
3、师:金属不但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还能进行节约使用、回收利用金属,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丢弃它们,我们可以收集与利用,希望我们能节约利用好金属。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的探究,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难点】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镁条、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接触过锌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本节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与活动】
课前预习
1、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2、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课堂互动
【情景引入】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师生合作】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展示各种金属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前后的图片,写出下列方程式。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化学方程式
镁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
铝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Al2O3)膜
铁
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铜
在常温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加热时可以(现象平缓)
金
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小结】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________(相同,不相同)。
2.金属的活动性:说明____、___较活泼,____、____次之,______最不活泼。
【情景引入新知】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分成A、B两大组来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A组(1-3小组):在4支试管里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B组(4-6小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中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A组(1-3小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和稀盐酸
铁和稀盐酸
铜和稀盐酸
B组(4-6小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和稀硫酸
铁和稀硫酸
铜和稀硫酸
【小结】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2)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
【学以致用】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A+BC→AC+B
【引入新知】----置换反应: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归纳】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巩固新概念】
高温
判断下列反应为置换反应的是
高温
高温
(1)CO2+Ca(OH)2=CaCO3↓+H2O
(2)C+2CuOCO2↑+2Cu
(3)2Mg+CO22MgO+C
(4)3CO+Fe2O32Fe+3CO2
(5)Fe2O3+6HCl=2FeCl3+3H2O
(6)Zn+FeSO4=ZnSO4+Fe
【学以致用】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 74.2
甲烷5.015.0
乙炔 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硅酸盐的主要用途和组成。
②了解硅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③掌握硅酸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学习陶瓷、玻璃和水泥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硅酸盐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教学难点:硅的晶体结构
教学方法:阅读法和比较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中国誉称“瓷国”。陶瓷是我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原始陶器大约是1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陶”作为历史上第一种人造材料成为人类摆脱蒙昧的时代标志,秦兵马俑的制造展示了当时制陶规模和高超的动手术与艺术水平。瓷器在东汉晚期发明,到宁朝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柴”、“汝”、“哥”、“钧”、“定”、“官”几大名窑,其制品工艺之精湛达到“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秦兵马俑和古陶器的图片。【板书】三、硅酸盐
1、硅酸盐
(1)定义: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的总称。
(2)物理性质:一般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性质稳定,不易和别的物质反应。
(4)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为了方便记忆和计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书写顺序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两种金属氧化,则活泼的在前,较不活泼的在后。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盐:
镁橄榄石[Mg2SiO4] 2MgOSiO2
高岭土[Al2(Si2O5)(OH)] Al2O32SiO22H2O
正长石[K2Al2Si6O16 ] K2O Al2O36SiO2
请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钠[Na2SiO3]、镁橄榄石[Mg2SiO4]、高岭土[Al2(Si2O5)(OH)4]的组成,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Na2OSiO2
2MgOSiO2
2、硅酸钠
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
①物理性质:水溶液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
②化学性质: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Na2SiO3+ H2O+CO2= H2SiO3 + Na2CO3
③应用:
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及黏胶剂。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实验4-2:Na2SiO3的防火作用【过渡】从古到今,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出了几大类硅酸盐产品,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1)陶瓷
①制法:陶瓷是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②分类: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陶瓷的种类很多,根据原料、烧制温度等的不同,主要分为土器、陶器、瓷器和炻器等。
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成形体,干燥后在窑内于1000℃以下的温度下烧结而成的。陶器表面粗糙,有多孔,容易渗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常于烧制前在坯体表面涂上一层釉,使成品光滑、不渗水。常用陶器有缸、盆、坛。
瓷器:是用纯净的粘土加入一定量的石英和长石粉末,制成坯、干燥、上釉,在窑内于1200℃~1400℃的高温下烧结而成的,如瓷壶、瓷杯、瓷碗等。瓷器质地致密,不渗水。
炻器: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的一种陶器制品,如沙锅、水瓮等。
③特性: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好等性质,制作时易加工成型。
(2)玻璃
①主要原料:石英、碳酸钠、石灰石
②生产原理:
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 SiO2 +CaCO3=CaSiO3 + CO2
③特性:玻璃通常为表面光滑、致密、硬而脆的固体。
在高温时逐渐软化甚至变为液体。高温熔融的液态玻璃能抽成细丝。有的玻璃为无色,有的玻璃有蓝色、绿色或棕色等。无色玻璃透光性好,有色玻璃透光性差。一般玻璃不导电,导热性也很弱。
(3)水泥
①主要原料:粘土、石灰石;辅料:石膏
②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3CaOSiO2) 、硅酸二钙 (2CaOSiO2)、铝酸三钙 (3CaOAl2O3)
③特性:水泥有水硬性。
水硬性是细粉状水泥遇水后变为坚硬、块状固体的性质。与水泥的水硬性相对应的变化叫做水泥的硬化。石膏能延缓水泥的硬化速率。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1)碳化硅:
具有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很大,可以用作砂轮、砂纸的磨料。
(2)硅钢:
含4%硅的硅钢,具有高导磁性——变压器铁芯。
(3)硅橡胶:
人工合成的硅橡胶,在高温或低温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弹性——制造火箭、导弹、飞机的零件;绝缘材料。
(4)分子筛:
人工制造的分子筛,具有均匀微孔结构,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科学视野】学生自己阅读科学视野,了解新型陶瓷和土壤胶体。
(5)新型陶瓷:高温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超导陶瓷。
5、土壤胶体: 胶体颗粒表面积大,带负电,有保肥作用。【过渡】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7.72%,仅次于氧居第二位,所以硅的化合物随处可见。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四、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硅单质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1)结构:类似金刚石
(2)物理性质: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
(3)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硅和氧气反应:Si+O2 SiO2
②硅和强碱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3、制法: 用适量碳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将粗硅与氯气在高温下反应,得液态不纯的四氯化硅,经分馏提纯用氢气还原即可得纯硅。
2C+SiO2 Si+2CO↑ Si+2Cl2 SiCl4 SiCl4+2H2 Si↓+4HCl
4、用途: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计算机芯片、光电池(太阳能电池)。
〖板书设计〗二、硅酸盐
1、硅酸盐概述;
2、硅酸钠;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三、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3、制法:
4、用途: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2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3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新课引入】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我所知道的金属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学生实验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
【学习情景】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教师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讨论】
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过渡】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 表8-1)
【学生分析比较汇报】
【介绍】金属之最(课本P4)
【讨论】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那么,什么是合金?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阅读】课本P4—5《合金》的内容。
【设问】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合金?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
【实验探究】实验8-1(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
【过渡】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下面我们以焊锡为例,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8-2】如图8-6所示,将绿豆粒大的焊锡、锡和铅放置在铁片上,加热铁片的中心部分,观察,比较焊锡和组成它的纯金属锡、铅的熔化温度。
【总结】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存在差异,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讲解】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本P6)。
【过渡】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板书】4、钛和钛合金 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
【小结】课本P7。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4、5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课后小结
1.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3.金属材料包括铁、铝、铜等纯金属和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制得的合金,其性能会发生改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一 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
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属材料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是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结束后的一个重要延伸,要求学生明确合金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性能和用途,学会正确选择金属材料。教材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为载体,意在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互相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课前调研、课中展示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确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一系列的体验性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不仅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另一重要理念。教育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导的课堂,既丰富了高中化学课堂,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整理的调研活动,诊断学生对金属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课中的展示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公众演讲能力。
3.通过课后的小论文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四、教学重点
1.课前开展收集、整理调研资料的活动,提高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从中去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来源、价格和用途,从不同角度增加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2.了解合金的定义和性能,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加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4.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难点
1.这堂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从结构角度认识合金及其性能,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发展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六、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课前调研,收集、整理资料。
1.展示活动题目的选择。题目要符合本节课教学的主旨,达到预期目标,选题很关键。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话题。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其次,题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再次,难度要适中。题目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难易适中,切莫艰涩难懂,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确定的选题包括:金属之最和金属发现史、我最喜欢的金属、漫谈合金、辩论:铝的利与弊。
2.展示活动要求。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展示个人的特色,发展自身能力。
(1)形式上:制作PPT,讲解生动活泼;
(2)要突出合金的性质与成分的关系,赞扬和体会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和当今社会中的重要贡献;
(3)金属发现史的讲解要试图挖掘金属元素发现的早晚受什么因素影响;
(4)可制作PPT进行演讲,一定要说清楚喜欢的个人原因,也可以根据自己最喜欢的金属元素,由自己来扮演那种元素,编制化学小品,由3-5名同学来演出;
(5)两小组持对立的观点上台辩论,论据充足科学无误;准备PPT或者实物道具等素材,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
3.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正式上课前,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分析、归纳和整理。在与同学的商议过程中,通过倾听别人的想法也会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学生逐步提炼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在课堂活动准备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互助互学,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环节二:课中展示,形式多样,包括知识抢答、演讲、戏剧表演、辩论等。
1.活动一:“金属之最”抢答赛
设计意图:通过金属之最趣味抢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这个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增加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2.活动二:金属的发现之旅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演讲,提问互动等多种形式,向我们展现了金属的发现之旅,从金到铜、铁再到钾、钠等。通过戴维发现活泼金属过程的艰辛,致敬那些历史上伟大、严谨、智慧且拥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们!
教师引导:为什么人类使用铁器比使用铜器晚?为什么最晚发现活泼金属钾、钠等?
学生活动:学生从金属活动性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金属冶炼方法不同和出现早晚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古代金属制品的介绍,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发展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二是通过人类使用金属材料先后顺序的分析,加强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三是致敬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感受化学家的魅力和化学学科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3.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金属
(1)铜·彩
学生活动:学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铜为对象,从颜色、性能和组成等角度欣赏了不同铜合金的美,了解到合金的性能可以通过所添加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含量和生成合金的条件等加以调节。
教师引导:初中我们学过了一些合金的知识,回顾所学。
问题1什么是合金?
学生活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问题2合金有哪些优良的性能?
学生活动:硬度更大、熔点更低、抗腐蚀性更好。
问题3为什么合金的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成分金属?
学生活动:阅读合金的成分及主要性能相关信息表,探究合金的性能与组分金属不同的原因。发现合金中组分的种类、含量影响合金的性能,从微观上说是金属结构发生了变化。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
教师活动:介绍几种重要的现代合金—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
(2)乐器·金属
学生活动:音乐总能给人的心灵以洗礼,而其形形色色的载体在用以表现的时候时常令人不由得心生愉悦。金属的职能众多,在与音乐相携的过程中,便淋漓地展现了其美的一部分。无论小到琴弦这样的部件,还是大到古今中外的各式乐器,它们金属的典雅质感、良好的性能和特有的光泽是一种特色,亦是一种品质。乐器与金属,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一直会有如此完美的结合。
设计意图:本节课设计的小组展示活动,教师重视和尊重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展示交流的机会,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感受铜合金不同颜色和性能的魅力同时,回顾和发展了合金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加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4.活动四:辩·铝的利与弊
教师引导:铝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比如,它的密度较小,抗腐蚀性能好,可以做某些建筑材料;但对它的食入又有可能造成老年痴呆,危害人类健康。金属材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就有人觉得铝制饮料罐应该停止使用,你觉得是否该停止使用铝质易拉罐?
主题辩论:是否该停止使用铝质易拉罐?
学生活动:从铝的性质、储量、环保、回收处理,是否方便,以及相关产业使上的从业人员(如开采铝矿的工人,生产铝制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的老板、消费者……)等多方面考虑。
教师引导:正方主要从对健康和环境不利等方面阐述观点,涉及铝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而反方则从铝的使用方便、易回收、成本低、受消费者欢迎,甚至就业等社会问题多角度进行了反驳。不管哪方,从他们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大家知识面广、眼界宽、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引导:为什么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学生活动:[实验]打磨过的铝片和未打磨过铝片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
教师引导:写出Al、Al2O3与NaOH的方程式,并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和拓展迁移。因为辩论要求学生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充分及表达是否恰当、思维是否缜密、语言是否流畅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锻炼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出发,应用Al、Al2O3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环节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展
教师:金属材料的发展史是人类材料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发展史、以及合金的定义、性质及分类,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金属材料。请大家课后根据之前调研的与金属有关的课题以及本节课所学和了解到的知识,进一步调查研究,完成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并将课堂知识延伸至课外,拉近化学与生活距离。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篇16
【课标解读】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具体课标要求
1、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 能列举出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用途,并通过对身边的金属制品的分析,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并能归纳出金属物理性质共性的原因。
2、通过分析“不同金属物理性质比较图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和原因,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的化学观念。
3、通过分析制造火箭外壳的金属材料所需的条件和铝合金的生产工艺,知道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性能更优越的合金。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合金的性质,通过分析合金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合金的性质优于纯金属的原因。
5、通过分析“常见的合金”材料,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知道通过“混合”可以改变物质性能,发展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的认识。
6、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图表,了解金属材料广泛使用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是学生继学习了氧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以及常见的酸、碱和盐等之后,又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化学与社会发展或物质的类别的角度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认识一类材料——金属材料。
本单元学生在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地认识另一类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全面地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有益于建构认识物质的完整框架,包括:物质存在和分类,组成、结构与性质,转化和应用。
【评价设计】
(1)通过展示、交流,归纳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对“不同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的分析,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观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合金性质”的实验探究以及合金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的分析,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分析“常见的合金”,观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交流讨论,观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设计课堂达标检测题,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那通过你的学习,你能列举出学过的哪些物质,并说出所属物质类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种类繁多,不可能一种一种的分析,因此化学上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加上金属这类物质之后,我们对物质的认识相对来说就比较完整了。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金属,所以学习金属这类物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金属能有新的认识。请同学们交流展示你课前搜集的关于金属的资料。
学生列举相应物质及所属类别。
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金属的资料
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物质并指出所属类别,感受用分类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好处。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到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生活。
板块一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共性
呈现常见金属的用途
提问:
1、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思考我们都是从哪些方面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的?
2、大多数金属在这些物理性质方面有哪些共性?
3、为何不同的金属会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金属的特性
呈现:不同金属物理性质比较图表
提问:
1、不同的金属物理性质完全相同吗?
2、不同金属有各自特性的原因
3、根据这些金属的特性,你能分析出这些金属各自有何用途吗?
4、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实际应用中,我们考虑物质的用途都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归纳总结金属的共性和微观的原因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归纳总结不同的金属有各自特性的原因以及金属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强化学生利用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块二
合金
一、理解合金
展示资料(一):
神舟十号的承载火箭所必备的条件
提出问题:
1、你认为制造火箭外壳的金属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从表格中能找到适合做火箭外壳的纯金属吗?
3、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呈现资料(二)
呈现铝合金的成分、生产工艺流程和性质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合金?
2、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金属材料更多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的原因。
二、合金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金属与合金性质的比较
实验准备:铝片、铝合金、铜片、黄铜片、锡片、焊锡
呈现:
1、常见的合金的组成成分
2、纯金属和合金的内部结构
提出问题:
为何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
三、观念方法的提升
“混合”改变物质的性质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总结通过“混合”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得到我们想要的物质。
通过阅读材料,交流得出合金。
学生分组实验:
1、通过观察颜色区分铜片和黄铜片
2、通过相互刻画区分铝片和铝合金
3、比较锡片和焊锡的熔点高低
学生归纳总结合金的性质
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合金性质的分析,归纳总结通过提供真实的素材使学生明白单一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可以采用“混合”改变物质的性能,因此合金应运而生。
学生通过自己分组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了实验结论,增强了学习兴趣。
体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之间关系的理解板块三
常见的合金
多媒体呈现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常见的合金
学生自学,归纳总结体现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板块四
金属材料广泛使用的原因
呈现资料:
元素周期表、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图表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块五
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金属有何新的认识
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属
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板块六
布置作业
1、学习了“混合”的方法后,你对获得新的金属材料有何想法?
2、以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通过这样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建立化学观念与正确的化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