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

| 梦荧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关于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

⑴课题:高二物理:第一章静电场

⑵授课教师:黎亭

⑶课时:2小时

⑷学生现状分析:现物理水平为60分左右,属于中下水平。补课安排:复习讲解高二知识,抓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后继强化。

(5)教学内容

高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与第二节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板书】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板书】

三、几个基本概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课堂训练:见附件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2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

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3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勤奋的努力,还需要严谨细密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安培力这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

1、安培力的使用条件:磁场均匀,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2、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安培力具有最小值。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议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电场的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磁场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电场和磁场相互对比,电场线与磁感线相互对比,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进行对比等等。

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对比说明引入磁场强度的定义的思路是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可以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 、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 、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说明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外,刻苦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更为重要,鼓励和激发学生从现在开始更加发奋地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靠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顽强意志,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们的人格美、情操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学,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启发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公式

及B的定义式.结合练习法使学生掌握左手定则使用.

2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总结规律,积极动手动脑理解公式,掌握左手定则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掌握电流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为:

(2)掌握左手定则.

2 、难点

对左手定则的理解.

3 、疑点

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4 、解决办法

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直观地引导学生掌握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反复地借助实验,来理解左手定则,建立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关系的正确图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三个相同的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安培力公式,再引入磁感强度B的定义式,通过讲解类比电场强度,启发学生理解公式

的意义,借助墙角(或桌角)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坐标空间,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是在上一节学习了磁场的概念及方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的强弱性质,根据磁场力的性质用定义法定义B描述磁场的强弱,用磁感线形象地反映磁场的强弱,同时利用定义式来计算安培力的大小,再用左手定则来确定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用条形磁铁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吸起较小质量的铁块,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块,表明磁场有强有弱,如何表示磁场的强弱呢?我们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来研究磁场的强弱.

2 、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实验装置,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磁场方向不变这两个条件下,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改变导线中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电流大,摆角大;电流小,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眼导线中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作用力大;电流小,作用力也小.

(2)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方向不变,电流大小也不变,改变通电电流部分的长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通电导线长度而改变,导线长、摆角大;导线短,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导线长、作用力大;导线短,作用力小.

(3)与导线在磁场中的放置方向有关.

保持电流的大小及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当夹角为0 °时,导线不动,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安培力作用;当夹角增大到90 °的过程中,导线摆角不断增大,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安培力最大;不平行也不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介于和最大值之间.

3 、磁感应强度

总结归纳以上实验现象,用L表示通电导线长度,I表示电流,保持电流和磁场方向垂直,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IL

用B表示这一比值,有B的物理意义为:通电导线垂直置于磁场同一位置,B值保持不变;若改变通电导线的位置,B值随之改变.表明B值的大小是由磁场本身的位置决定为.对于电流和长度相同的导线,放置在B值大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大,表明磁场强.放在B值小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小,表明磁场弱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得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举例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还过前面的演示实验现象可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方向跟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系.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电导线受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存在着一个规律——左手定则.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应该注意的是: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互相垂直;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不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仍垂直于电流方向,也同时垂直于磁场方向.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通过研究安培力的大小,我们定义了反映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

教学建议

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

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的理解

3、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

4、要求学生知道公式,从而知道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观量决定的.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希望学生能够按照其中的设问自己推导出公式,以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推导有困难,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电场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加深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

(3)能够运用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4)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进一步深刻理解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2.熟练应用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

四、教具:

幻灯片,上节课所用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电场?电场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2.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是怎样定义的?是矢量还是标量?

3.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计算公式你知道有几个?应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什么是电场的叠加原理?

引导学生回答:

1.电场的概念:

(1)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空间里的一种特殊物质。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存在着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电场力)

2.电场强度:

(1)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定义:物理学中把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2)定义式:

(适用于任何电场)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样,也是矢量。我们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

(4)E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E的单位:牛/库(N/C)

(5)E的物理意义:

①描述某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点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场,与检验电荷的正负、电量及受到的电场力F无关。

③只能用来量度电场强弱,而不能决定电场强弱。

④为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3.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a、表达式:(此式为决定式,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

b、方向:若Q为正电荷,E的方向背离Q,若Q为负电荷,E的方向指向Q。

c、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的空间的电场叠加(场的叠加原理)

如果一个电场由n个点电荷共同激发时,那么电场中任一点的总场强将等于n个点电荷在该点各自产生场强的矢量和。

(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4、电场力F:

(1)概念:电场力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电场的作用力。

(2)关系: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到的电场力F由电荷所带电量q与电场在该点的电场强度E两因素决定。即:

①大小:F=qE(电场力的决定式,F和q、E都有关)

②方向: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同,负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反。

5、电场强度E和电场力F是两个不同概念

注意点:

1、对象不同

2、决定因素不同

3、方向不一定相同

4、单位不同

(二)进行新课

1.作业讲评

根据上节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评析。

2.例题精讲

【例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荷.

①A、B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

①C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处在A、B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影响.

②再以A或B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图所示,半经为r的硬橡胶圆环上带有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其单位长度上的带电量为q,现截去环上一小段AB,AB长为(<<),则剩余部分在圆环中心处O点产生的场强多大?方向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请学生谈他们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本题的求解,使学生加强对电场场强叠加的应用能力和加深对叠加的理解.

分析与解:

解法之一,利用圆环的对称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即圆环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圆心处所产生的电场场强,都与相对应的一小段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叠加后为零.由于AB段被截掉,所以,本来与AB相对称的那一小段所产生的场强就成为了整个圆环产生的电场的合场强。因题目中有条件<<,所以这一小段可以当成点电荷,利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可求出答案.

解法之二,将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带正电和一小段带负电的圆环叠放,这样仍与题目的条件相符.而带正电的小段将圆环补齐,整个带电圆环在圆心处产生的电场的场强为零;带负电的一小段在圆心处产生的场强可利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求出,这就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方向指向AB

练习: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在它的顶点B、C上各有电量为Q(>0)的点电荷.试求三角形中心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自己练习求解,以巩固概念.

通过此题的求解,进一步巩固对场强矢量性的认识和场强叠加理解.

3.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

D.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因此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及带电量无关。

C.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公式和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

B.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C.在库仑定律的表达式中,是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Q1处的场强的大小。

D.无论定义式

中的q值如何变化,在电场中的同一点,F与q的比值始终不变。

(4)讨论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区别。

物理量

比较内容电场力电场强度

区别物理意义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反映电场的力的属性

决定因素由电荷和电场共同决定仅由电场自身决定

大小F=qEE=F/q

方向正电荷受力与E同向

负电荷受力与E同向规定E的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单位NN/C或V/m

联系F=qE(普遍适用)

(三)小结与反馈练习:

(1)不能说成E正比于F,或E正比于1/q。

(2)检验电荷q在周围是否产生电场?该电场对电源电荷Q有无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为多大?该点的场强又为多大?

(3)在求电场强度时,不但要计算E的大小,还需强调E的方向。

(四)作业布置:

1.为了确定电场中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用细丝线悬挂一个带负电荷的小球去探测。当球在P点静止后,测出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已知P点场强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为4.0×10-3N。所带电量为0.01C,取Sin37°=0.6,则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两点上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1、Q2,已知两点电荷间引力为1N,Q1=1×10-5C,Q2=-1×10-6C。移开Q1,则Q2在A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开Q2,则Q1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轴上有两个点电荷,一个带正电Q1,一个带负电-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别表示两个电荷所产生的场强的大小,则在X轴上[]

A.E1=E2之点只有一处,该处合场强为0

B.E1=E2之点共有两处:一处合场强为0,另一处合场强为2E2

C.E1=E2之点共有三处:其中两处合场强为0,另一处合场强为2E2

D.E1=E2之点共有三处:其中一处合场强为0,另两处合场强为2E2

说明:学习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场强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场的强弱,同一个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

2.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与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学生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习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0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1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

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习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3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4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6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 /t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3.机车起动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具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其计算。现在我们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质量为2kg的物体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 m/s的速度匀速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2)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16 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小结。)

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1S=-64J;时间:t1=s/V=8s.

可见,力对物体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们间夹角决定,与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无关。再比较一下,F1、F2做功一样多,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力对物体做功还有一个快慢问题。本节课学习做功快慢的描述问题。

板书课题:

第二节功率

进行新课:

(一)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比较。

分析以下事例,归纳出做功快慢的比较方法:

运动的快慢用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用表示,我们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功率,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定义式:P=W/t

2.单位:国际单位为瓦(W),常用“千瓦”(KW)作功率单位。 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明确了功W和所用时间t,就可求出相应的功率。以上几个功率就是钢绳拉力对重物做功的功率,A起重机的功率PA=8KW,B起重机的功率PB=12KW,C起重机的功率PC=32KW。C做功最快,A做功最慢。

4.功率是标量。由于功有正负,相应的功率也有正负。功率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质,即动力的功率为正,阻力的功率为负,计算时不带符号,只计绝对值。

根据W=FScosα和V=S/ 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简化为P=FV。

5.功率的另一表达式:P=Fvcosα F--对物体做功的力V--物体运动的速度a--F与V的夹角。

(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计算,若用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功率是针对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而言的,因此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某时刻的速度。瞬时功率是针对某时刻或某位置的,因此在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时刻或哪个位置的功率。

例题1: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解析:在t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 =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所以在t内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3.对公式P=FV的讨论。

(1)当功率P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故汽车上坡时,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例题2: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时要把飞机、轮船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A.2倍;B.4倍;C. 6倍;D. 8倍.

解析:飞机、轮船达到速度时牵引力F与阻力f相等,即F=f,而f=KV2,所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KV3,要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8倍.

(四)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8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9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意义。

3、理解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难点:理解图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1、观测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运动

时间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观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相等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相等。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t

作出上述汽车运动的s—t图象如右图所示

可见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s—t图象)

图象的含义

①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t

②图象上任一点的横坐标表示运动的时间,对应的纵坐标表示位移

③图象的斜率k=Δs/Δt=v

(3)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方框里面的文字

讨论:下面的s—t图象表示物体作怎样的运动?(投影显示)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1)飞机起飞

(2)火车进站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投影显示)

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s ∝ t)

变速直线运动(s与t不成正比)

2024年秋季学期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20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相关文章

    74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