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 何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关于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1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3

在我们的课改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所以,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例如:我们在复习国共合作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吗?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后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学生们众说纷纭。最后我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

(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级相勾结。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

(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最后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着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这样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4

通过这次“走进生本高效课堂”的学习,如何建立生本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了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的研究重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认真落实教学计划;二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注重积累,切实提升个人素质;三要认真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支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教给真理,不如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教给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角度来审视研究学科教学,构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淀更深厚的历史知识,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自己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回想自己的课堂,学生只是在进行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亦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专家的意见,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准备开始着手进行改变,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第一,抓好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训练。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都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第三,抓好平时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5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有效课堂教学》指出: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创新理论,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特别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整合,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在教法设计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课后的实际效果基本上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够,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开展对话,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

第二,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示问题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要努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章

    22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