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 梦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那么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雄居东方的大洲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让学生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请学生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4、亚洲的方位: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亚洲的地形

1、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

讨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

讨论:(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离。

三、亚洲气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屏幕展示:依次显示九种主要气候类型

屏幕显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亚洲东部与南部气候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季风气候。

教师总结:亚洲九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这是亚洲气候的特点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补充: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如果降水较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5)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推进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

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历史文化因素。

师很好。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昔日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科%网

生否。

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例如,许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该是经济因素。请同学们思考,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

生中心商务区。

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愿意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受付租能力的影响,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如何布局的呢?

课件展示:

图片:

生(观察图片后回答)A为商业区,是城市的中心,因为商业付的地租。B为住宅区,靠近市中心附近,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住宅区选择这里,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C为工业区,由于这里不是位置,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

师请同学们读教材图25,中心商务区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生建筑物以高层为主。

师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建筑物一般都高大密集,而且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都高度集中。

课件展示:

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

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一组图片,谈一下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有哪些功能。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主要功能有商业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等。

师可见,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很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中心商务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也都具有显著影响。

师(承转)从图中看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市区,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也叫城市的建成区。城市除了建成区外,在周围还有一部分环状分布的郊区,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上的活动材料,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1.分析建成区与郊区的关系。

2.谈一谈郊区的景观特色。

3.分析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旅游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资源库(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讨论问题1,二组讨论问题2,三组讨论问题3)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组:建成区为郊区提供货物和服务,郊区为建成区提供一些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的需要。

二组:郊区在景观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如粮食种植、蔬菜花卉种植及乳畜养殖等。

三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

旅游——游览、蔬菜花卉等园艺种植基地、养殖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等。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承转)在历史、经济、交通、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往往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请同学们看教材P32的阅读材料,了解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生(阅读材料)

师利用多媒体,再次观察三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图,并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城市空间结构。

生同心圆式、扇形式、多核心式。

师(承转)这几种模式,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主要由资本和市场决定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其实,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的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而古代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6)

1、CAI课件教案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CAI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课件作为了一个会说话、有动画效果的“特殊教案”,认为将CAI课件准备好就是把这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么的发达,CAI课件多么的先进,它们都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CAI课件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覆盖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课件设计策略

2、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我们设计、制作地理CAI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的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师授课的内容,尽量减少其他内容,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时所能传递的教学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CAI课件时会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但联系紧密的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记于心中。同时,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应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熟知的素材,使学生一看到就有亲切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2、2地理课件设计应该讲求教和学的实用性,防止华而不实。我们在制作地理CAI课件时,不应该为了加入图片而加入图片。因为,这样有时候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学生对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兴趣是呈递减的状态的。因此,不能让学生忽视文字部分所传递的信息,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使地理CAI课件变为“不科学的”软件资源。因此,我们在设计地理CAI课件的时候,图片和视频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响文字信息作业的时候加入,不然会使得地理CAI课件成为教育中的“鸡肋”。

2、3地理CAI课件的易操作性。现在高中地理教师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专业知识扎实,但是计算机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应该将课件设计为特别容易操作的软件,这是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使用按钮的方式进行交互,那么必须标明按钮的作用,以方便授课教师的使用。同时,我们链接的内容必须下载到本地,这样就不会对课件的运行环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则课件的使用会影响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三维式地理课件设计。高中地理CAI课件的外在界面应“漂亮”,内部素材要“科学”,同时,课件的整体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三个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课件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CAI课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结论

总之,CAI课件目前还在不断地发展,其各种功能也在不断的提升。我们在使用CAI课件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CAI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好的CAI课件。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7)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中地理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篇8)

说课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 书: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推进新课

师 当今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 书: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教材P86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

1.什么是环境问题?

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生 (自主探究后回答)

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问题2: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师 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

生 (读书看图,讨论并回答)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一看,环境问题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生 (讨论后回答)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

师 请将下列环境问题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课件展示:

生 完成连接,理由是大气、水、土壤属于环境要素;工业、农业属生产类型;全球局部区域属地理空间。

师 目前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板 书: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

人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1.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分析“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这部分资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提示:①从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人口急剧增长的问题。

②从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角度来讨论人均资源拥有量。

③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讨论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生 (合作探究后,回答)

问题1:(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对矿产资源的开采,②不当的灌溉,③建筑用地等。

(2)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

问题2: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人口增长导致居住空间减小;②人口增长致使人均资源减少;③人口增长加剧环境污染。

师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环境污染。

课件展示:

教材图4-5,图4-6

师 读图和教材文字,同桌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是环境污染?

2.有哪些类型的环境污染?

3.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生根据课本文字回答。

师 指导学生读图,并查阅有关资料,讨论该企业在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物质,对当地环境又会产生哪些破坏性的影响?

课件展示:

教材图4-6

生 讨论后发言:该企业造纸生产流程中的分离、漂白、增蓝都对水有污染。

师 (承转)回答得很好。以上同学们讨论了造纸厂对水体的污染,下面继续阅读P92活动,了解煤燃烧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课件展示:

教材图4-7,图4-8,并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一般、轻度)如何?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的大气污染。

生 (讨论后,回答)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污染的形式是汽车尾气,污染的程度一般。

2.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建筑物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等。

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铅汽油;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④做饭使用清洁能源等。

师 说明面临哪种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

图表“全球物种数目分类”

类别 所有物种 濒危物种

哺乳类 4 629 1 096

鸟类 9 672 1 107

爬行类 6 900 253

两栖类 4 522 124

淡水鱼类 25 000 734

高等植物 270 000 25 971

总计 320 723 29 285

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分析图片后回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课件展示:

图表“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1% 20%

栖息地的丧失 32% 60%

外来物种的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请学生阅读教材P89~P90“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和“渡渡鸟的灭绝”两段材料,根据材料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1)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

(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从渡渡鸟的灭绝,讨论人类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 (回答)小组发言,展示小组绘图。

师 补充并展示正确的图表。

(承转)除以上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外,对土壤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3,完成活动要求。

问题1: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问题2:讨论土壤污染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

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产生什么后果?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土壤污染?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问题1: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灌溉污水、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土壤能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问题2:土壤污染可使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

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将危及身体健康。治理土壤污染可采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净化灌溉水源、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等措施。お

课堂小节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

板书设计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环境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当地有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确定调查主题、方法,并列出调查提纲。

(2)进行物质准备,列出注意事项。

(3)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

(4)汇总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

A.全球变暖 B.森林减少

C.生物污染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C

2.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生物物种灭绝

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 D.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D

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国际协作

答案:A

4.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物圈

答案:C

5.下列生产活动中,人类与环境对立的是( )

A.江南丘陵开辟茶园 B.呼伦贝尔草原垦草种粮

C.鄱阳湖周围围湖造田 D.将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滩改造成良田

答案:C

6.环境自净能力是指( )

A.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B.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

C.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

D.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答案:A

二、综合题

7.(全国高考题)下面是“某年欧洲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是(把代表选定国家的字母填在空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对生物资源主要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1)B C

(2)工业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坏文物古迹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林木死亡;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

    相关文章

    49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