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

| 育祥

教学实录还可以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情况。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发现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希望你喜欢。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1)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姓赵省里县城工匠设计

历史创举况且智慧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知道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梁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和影响力。

2.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试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既能减轻流水对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读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赵州桥为什么举世闻名?

明确:赵州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前的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这种独创的设计,不仅在外形上更美观,在防洪和减少用料的实际用途上,也颇见成效。

4.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第一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5.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桥面有石栏,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6.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幅雕刻图案?它们有什么异同?

明确:三幅。

相同之处:都是画的两条龙。

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7.赵州桥的栏板上只有三幅图案吗?

明确: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文中描述的三幅是最精美的。

8.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具体写桥面的美观的?

明确:总分的顺序。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9.课外拓展。搜集资料,介绍“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示例: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绵延万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思路:

教学本课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毁”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

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

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3)

《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篇课文在三校联合体的集体备课中是讨论过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个基础上修改的。当时没觉得这样上课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很实在的一节语文课。可是当我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了。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为什么能闻名于世呢?然后希望学生能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可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而我这时又不懂的怎样去引导,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开始设置了这么难的问题给学生,导致后来学生都有点不愿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节课的沉闷气氛。后来的教学中,我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以老师的讲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如果可以,我会重新设计教案:第一,不用“为什么赵州桥能闻名于世”作为第一个问题了,我会问“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桥?在文中找一找依据。”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第二,在讲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通过画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桥的设计特点,通过订正画,纠正了学生对课文错误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写赵州桥美观的第三段时,让学生表演课文中讲的龙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然后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就不会这么沉闷了。

又或者在教学时直接采用让学生来当导游的形式贯穿全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获得信息,自己去学习、领悟其中的特点和优点。在自己质疑、思考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让学生在当导游介绍的时候能更好的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和设计的优点。但这样的教学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且这样一来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这就势必要求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老师,来适应如今的课堂。

虽然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并不代表就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传统课文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文上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想一想怎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是我的这节课给我的深深的教训。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4)

一、创设情境,走近赵州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知赵州桥

1.认读生字词语。

①自由汇报在预习中碰到的难读记的生字词。

②学生相互提醒读音,交流识字办法。

③教师相机点拨。

④去掉拼音,全班齐读词语。

⑤选词填空。选一个、两个或几个说说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自由试读课文,要求做到:①正确(不添、不漏、不改);②流利。

3.检查朗读。(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三、朗读感悟,品悟赵州桥

1.(播放赵州桥录像,屏幕定格“神桥”画面)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词句。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

3.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赵州桥的“神”。你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神”呢?(此环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交流汇报随机展开)

重点感悟:

▲历史悠久。①学生读勾画的句子。②指导朗读:它像一位1300多岁的老爷爷,见到它你心情怎样?(板书:古老)

▲设计奇特。汇报第二自然段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设计之雄伟、坚固,从而感受它的“神”。

①随机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②自由读一读,说说赵州桥“神”在哪儿?

③学生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重点抓住“全部”、“没有桥墩”、“横跨”、“37米多宽”等重要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a 指名试读。 b 评价促读。 c 师生合作朗读。

▲图案美观。

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体会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图案栩栩如生的特点。①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②从“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入手,启迪学生思考: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龙活了?(缠绕、抵、望、戏)③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④指导个性化朗读。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它读出来。(在评读中加深学生的独特体验)⑤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四、回归整体,夸夸赵州桥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五、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1.想一想“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搜集赵州桥的其它资料。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5)

一、复习词语

1.屏幕出示词语。

2.男女生赛读。

3.抄写词语。

①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

②教师范写。

③选择自己认为较难写的词在作业本上写。

④展示、赏析、评议。

二、复述课文,发现作者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不要求全面,尊重学生个人的感悟)。课文主要抓住赵州桥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一)认识过渡句。

1.数一数。这句话共有几个字?引导学生感受它语言简洁,但表达清楚。

2.比一比。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另外一句话,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妙用。

a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b 这座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

3.读一读。通过读再次感受过渡句的好处。

(二)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

1.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围绕这句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②公园真美!

③ 非常伍:

三、积累语言,背诵喜欢的内容

1.你喜欢什么内容?(内化课文内容和语言)

2.你想怎样把它更快地背下来?(交流背诵方法)

3.小组比赛背诵。

四、作业

寻访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赵州桥

雄伟

古老 坚固

美观

[课堂实录]

赵州桥

师:板书课题

师:注意州字的第一点是左点,其他是右点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生字新词读准,课文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字很多,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不简单,生字读准了,特别是第二句话,句子很长,他注意到了停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读第二句话。

师:这里还有两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

生;横跨

师:有些词不仅要读好,还要会写,横在生活当中经常被写错,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看,容易错在哪?

生:中间由字容易写成田

生:第四笔不是捺,而是点。

师:这个字记住了吗?中间是一个由字。还有一句话。谁来读

生读句

师:真是一个读书的小能手,这里有几个词都读准了,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

生领读:相互缠绕

师:看来,读了课文你知道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桥。

生:是一座有三千多年的桥。

师:这座古老的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画出你认为赵州桥特别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赵州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的有的有的,学生读课文的句

师:图案各不相同,非常美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表现美观的句子。

生读

师:读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你有问题要问吗?

生:刻的龙为什么会活呢

生:都是龙,为什么要用似乎?

生:是刻的龙为什么似乎像活的一样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前面的句子,有哪些词看出龙好像活起来一样呢?

生:相互缠绕、双龙戏珠、吐出

师:就是这些词语让龙好像活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些词语。

读词语

师:同学们,吴老师非常喜欢这段话,读了几遍以后都可背下来了,请同学们边听老师描述,边想像,好吗

生:好

师配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双龙戏珠的样子,两条龙不停这样的转,拼命要争到珠子

师:你想像很丰富。

生:我好像看到了龙相互缠绕的样子,吐出美丽的水花。

师:这两条龙活了,还有吗

生:那些龙就在我的眼前游动

师:同学们,龙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怎样把活的感觉读出来呢,同学们自己看着课文先试一试。

生读。

师:能不能推荐谁来读,也可以毛遂自荐,请你来

生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大家都陶醉,大家想不想把这栩栩如生的图案记下来,瞧──出示课件

师引读。

师:这不,我们已经把这美观的图案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赵州桥特别的美观还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吗。

生:……

师:还没想好,是吗?

生:这座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桥洞

师:你能读完整吗

生读句子。

师:这么长是多长呢?

生:37米

师:那是河面,这么长的桥又是多长呢,你能找到吗

生:桥长50多米……

师:作者用几个数字记录了桥的长和宽,让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读一读这几个数字。

师引读

师:你们知道37米有多长,大概有几间教室连起来那么长?

生:五间

师:五十多米又是几间教室连起来呢?大约有七间教室,就快跟我们上课这个台子这么宽了,现在读你会怎么读这几个数字呢。

师引读

师:谁愿意单读读一下

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站在桥下,看到37米的河面上,横跨在50多米的河上,: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么长的桥怎么不用桥墩,我们的武汉大桥那么都要用桥墩。

师:这座桥非常的雄伟,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几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桥是很雄伟的?

生:横跨

师:读出了气势

师:雄伟的气势读出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雄伟的气势。

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赵州桥的雄伟,再读读课文。

生读:“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说明设计者怕发大水时把桥给冲灭了,这样很遗憾

师:你真会读书,注意到了四个小桥洞,这四个小桥洞可是最了不起。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是什么词

生:创举

板书

师:同学们,围绕着“创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他是怎么样的创举法

生:什么叫创举

生:就是一个桥,为什么叫创举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创举是什么意思

生:创举的意思就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词典的知道。

师: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是个很好的办法,课文中说这个创举指的是什么呢

生:创造新的东西

师: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赵州桥

师:赵州桥哪一种设计呢

生:很坚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补充一下除了很坚固,还有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发大水时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你很厉害,创举指的就是四个小桥洞,为什么这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是一种创举呢?

生:因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的冲击力,又……

师:原来这四个小桥洞的作用这么奇妙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四个小桥洞的奇妙

生齐读

师:真是一举两得,怪不得洪水冲不垮他,地震威胁不了他,你们说这座桥怎么样,非常的

生:坚固

板书

师:是不是有四个桥洞的设计都是创举的呢,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看看桥的样子,出示课件,各种桥的设计。(独木桥,木桥,板桥,浮桥,砖桥,到隋朝,李春就设计出了大桥洞上四个小桥洞的赵州桥,你们发现没有,李春这种设计以前从来没有过,所以说是一个

生:创举

师:同学们,今天真会读书,围绕一个创举我们感受到了赵州桥的特点,让我们再次走近赵州桥。

出示音像资料,配以师的解说:这就是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同学们,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

师:造桥的人们。所以说

出示句子: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生读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

生: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第二段表现了赵州桥的雄伟,第三段表现了美观坚固,这两段话之间课文用了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了,把它找出来是哪一句话呢,

生找

师:找到了吗,哪一句话

生: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有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是哪一句话

生: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对,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老师留的作业

作业:1.抄一抄生字词语。

2.想一想: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好在哪呢

师:好,最后我们还是在那首好听的的河北民歌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6)

赵州桥课文教学实录

师:早听说咱们班的孩子特别会学习,是吗?

生:是!

师:我想老师老早也告诉你了,学问、学问,要想有学问必须得会问。咱们班同学会提问题吗?

生:会。

师:以前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问小朋友这一个什么问题,那一个什么问题。今天赵老师把它反过来,你们提问题我来回答,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个问题。要想一个最精彩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的同学就趴在那儿认真地思考,看哪一个问题最准?想好了问题就在脑子里琢磨琢磨我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向老师提问呢?我应该怎样让我提问的语言更准确、更清楚、更简洁呢?如果你觉得自己考虑成熟了,就可以举手了。

生:我的问题是:“横跨”是什么意思?

师:他问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不用老师回答,咱们班同学一定有人能帮我回答。

生:“横跨”就是横着跨过去。

师:对,就是这样横着跨过去(动作演示)。这是一条河(图示),书上叫什么河来着?

生:xiáo河。

师:这座桥就是“横跨”(边说边画)。提的问题不错,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

生:我的问题是:“双龙戏珠”是什么意思?

师:请你来回答。

生:就是两条龙在玩一个珠子。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生:没有。

师:我告诉大家一个方式,回去上网,在“百度搜索”点击图片,然后在搜索栏里打上“双龙戏珠”四个字,一敲回车键就会出现“双龙戏珠”的图片──两条大龙围着一个珠子在那里争,很有趣儿的。

生:“回首遥望”是什么意思?

师:“回首遥望”是什么意思?现在都坐端正(边说便走到教室最后),孩子们回头!(全体学生都回头看着老师)懂了吗?

生:懂了。

师:这叫“回首望”。如果赵老师站在一百米开外,那就叫做“回首遥望”。还有吗?

生:“桥墩”是什么意思?

师:“桥墩”?不知道什么意思啊?难怪,因为这座桥没有“桥墩”。这样吧,你来看一看,咱们画一个简易的大桥,你看,见没见过这就是什么?

生:桥墩。

师:对,你看得很准。这个赵州桥它的高明之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没有桥墩。

生:就像四海公园的那座大桥一样。

师:不错,四海公园里的那座大桥是没有桥墩的,“横跨”过去的。我们的问题都是词语是什么意思呀,能不能再提出比词语是什么意思高一层的问题?请你来。

生:为什么这座桥叫“安济桥”?

师:为什么这座桥叫“安济桥”?这个问题你知道?

生:因为那时李春想到叫“安济桥”,所以把它命名为“安济桥”。(笑声)

师:这是你想的,我可不敢讲。这个问题赵老师也不知道。(学生面露猜疑之色)

师:真不知道,孩子们。咱们回去查一查,看这个赵州桥为什么叫“安济桥”呢?谁查到以后能够告诉我,在这个问题上你就成了赵老师的老师。能者为师嘛!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把我给难住了。不得了!(笑声)

生:赵州桥为什么会有两个大桥洞和两个小桥洞?

师:提的好啊!小桥洞,其实不是两个,是四个。你是知道答案故意来考我是吧?

生:是!(笑声)

师:厉害!现在大家来帮帮我。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读懂课文最精彩。

生:“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师:这是一个作用。大桥洞是流水的,横跨河面的。发大水的时候四个小桥洞就起作用啦。大桥洞流不完小桥洞流,使桥更加地坚固。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写字。你就写在书上,写在书的什么位置都可以。我有个建议,最好写在题目的后边或者下边。(师生共同写字:“坚固”)

师:好像书上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为什么用了四个小桥洞,是哪一句?你来说。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对,又节省又坚固,这样的设计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没有问题?再提。

生:赵州桥既然没有桥墩,那它中间为什么不会断?

师:是呀,没有桥墩,而且三十七米多宽,这么宽却不断,问题提的有水平。书上也有答案,动脑筋找。其实这个答案既可以是一句话又可以是一个词。这个词有一个地方是两个字的,有一个地方是三个字的词,看谁找得准。如果自己想不出来可以向同学请教,同桌、前后、小组都可以讨论,开始!找准了!

生:(读书、找词语。)

师:(边巡视边指导)有些同学找“坚固”,我先告诉大家肯定不是“坚固”。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可难了。谁要是先发现了,谁就是智商最高的人。有人已经发现了,两个字,太厉害了!

生:(逐渐开始自由讨论)

师:给大家一点提示,三个字的词在第一自然段,两个字的词在第二自然段。

生:(纷纷地)我找到了……

师:对,很多同学已经找到了,三个字的就叫做什么?

生:石拱桥。

师:两个字的叫?

生:拱形。

师:对了,它坚固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字上──

生:拱──!

师:如果有人让我来给赵州桥一个评价,问,赵老师呀,赵州桥为什么能经过1300多年到现在依然非常坚固?要我回答只有一个字,什么?

生:拱。

师:只有两个字──

生:拱形。

师:只有三个字──

生:石拱桥。

师:我回答一句话:“因为它是石拱桥,是拱形的。”

生:那为什么拱形的就这么坚固呢?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等你上了中学,物理老师就会告诉你为什么拱形的就坚固。现在很多桥都是拱形的,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普通的石匠就能设计出这么厉害的桥,有没有才干?

生:有。

师:智慧是不是超群?

生:是。

师: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我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就这么一个石拱桥,经历过八次地震,墙倒房塌,而它安然无恙,厉害不厉害?

生:厉害。

师:那里面一块钢板都没有,一根铁钉都没有,净是石头。想想,多聪明,多么高的智商,根源就在这一个“拱”字上。我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拱”字写在书上,刻在你的心中,同时也把“李春”这个名字记在你的心中。

生:(书写“拱”字)

师:太了不起了,三(4)班的孩子真是了不起,提了这么多的经典问题。再让大家提几个问题吧,等你们提完了,我再跟你们商量两个问题。

生:“历史遗产”是什么意思?

师:能帮我解释吗?

生:就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的东西。

师:对了,说的非常精彩,就像字典里的解释一样。还有吗?

生:“冲击力”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很简单啊!有没有开过水龙头洗手?洗手时有没有感觉那个水往你手上──

生:有。

师:对呀,那就是冲击力。开的轻了那冲击力就小,开大了冲击力就大。

生:“创举”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创举)这一个词咱先不解释,等会再处理。孩子们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它会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它在这一课中的作用就相当于“拱形”对赵州桥的作用,好厉害!

到现在为止,大家都知道,甭管你问的对与错,回答的好与坏,我都很欣赏。只要你说、动脑筋就行,学习嘛!注意了,以后老师提问时你大胆地发言,答错了非常正常,你要是每一个问题都会说了,就不要跟老师学了,对吗?

生:对。

师:放松,大胆地问。现在你们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我也特别喜欢你们,只要两个人相互喜欢,用一句带有神话色彩的语言说,就是心灵相通,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已经相通了!?

生:(激动地)是──!

师:我看未必,我要测试一下,现在就测试。敢吗?

生:敢!

师:测试题第一道: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赵老师最喜欢,注意,是最喜欢的一句话。可不是一般般的话,我看有多少同学跟我心灵勾通了。

生:(自由找。)

师:(边巡视边自言自语)你想啊,老师喜欢的句子:一、这个句子要非常的重要;二、要非常地严谨;三、一定对同学们的写作文、读书、说话有很大地帮助。这样的句子老师才喜欢。只有一句。哇!这两个孩子第一个跟我心灵勾通了。千万别说啊!

生:(纷纷地)老师,我找到了。

师:已经跟我心灵相通的同学,请你们一起站起来,第一个沟通的'是你们俩,是吧?

生:是。

师:请你们读那句话。

生:(读课文)“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四十几个孩子都和赵老师心灵勾通了。那么多的句子不喜欢,专门喜欢这一句,为什么?好怪的赵老师呀!(笑声)别光笑,要琢磨琢磨,既然心灵通,我心里想啥你应该知道呀!说说看,谁当我的“心”,来表达一下?(笑声)

生:我想应该是这座赵州桥经过了这么多历史还这么美丽,这样美观,所以您才喜欢。

师:有点意思,还有谁来说?

生:体会了赵州桥。

师:什么意思?你再说一遍。

生:体会了赵州桥。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把体会换一个词?

生:概括地说明了赵州桥。

师:他说出了我的第二个意思,就是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赵州桥怎么样?

生:坚固而美观。

师:对,坚固、美观。刚才大家讨论了半天就说它坚固,它美观还没说。我想聪明的孩子一下就能找到哪儿写它美观的。找到没有?

生:找到了。

师:在那个“美观”的上边还是下边?

生:下边。

师:我最喜欢看大家读书时的表情。都拿起书来,我不听声音只通过你们的表情就能知道大家读得美不美。

生:(读课文)“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读的不错,这次水平很高,一个字都没错,也很有感情。想不想读的更美一点儿?

生:想。

师:我有两个“绝招”,大家想不想学?

生:想。

师:第一招:读的再慢一点儿;第二招:读的声音再轻一点儿。听清楚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我读最后一句你们听听,大家看着我,不要看书,看我怎么读的。(师范读)慢了吧(生答:慢了),轻了吧(生答:轻了),那条龙就活了吧(生答:活啦)!(笑声)咱们都能把它读活。拿起书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

师:读的美极了,太美了!赵州桥美不美──?

生:美──!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什么来着?”

生:前爪(zhǎo)。

师:对。有一个小朋友把它读成了“zhuǎ”,记住读“zhǎo”──龙爪。什么时候读成“zhuǎ”呢?(鸡爪子。)这里面有一个词很难的叫“前爪相互抵着”有没有人不懂这个词语?

生:没有!

师:哇,都懂了!?那好,现在在坐的小朋友每人都是一条飞龙,现在两条龙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然后各自回首遥望。

生:(做动作)

师:哈,精彩极了!刚才有同学说“双龙戏珠”不懂,现在就请大家想象一下你们两条龙之间仿佛有一颗珠子在那里,现在你们玩“双龙戏珠”我看看。

生:(表演)

师:我们班孩子真聪明,可爱极了!现在我想给大家讲一点知识:听清楚,我为什么喜欢“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呢?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了两点理由,现在我说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句子,咱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过渡句”。拿出笔来,就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上这三个字。(师生同写“过渡句”)

师:“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有两个:1.概括了上面一部分内容;2.还能够引起下面的内容(而且美观)。一句话能起两个作用,概括上面的引起下面的,这样的句子妙不妙?

生:妙。

师:看看课文,这儿有一个小泡泡,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一个好在它把上面的内容给概括了,第二个好在它把下面的内容给引起了,这样说太罗嗦。

生:承上启下。

师:你站起来!再大声说一遍!

生:承上启下!

师:聪明绝顶、知识丰富!三四班的孩子very very good!一起说一遍这四个字的词。

生:承上启下。

师:快,把这个词写在“过渡句”三个字的旁边。(师生同写“承上启下”)

师:到现在为止,我的问题全部提完,咱们这节课也基本学完。我带了几张精美的大桥的图片,想请大家欣赏欣赏,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生:哇!

师:先别着急哇!再看!

生:哇──!

师:又是没有桥墩的!再看!

生:哇噻!

生:哇塞!好美哦!

师:哈哈,“哇塞”起来啦!同学们,这些桥帅不帅?

生:帅──!

师:简直是帅呆了!再看。

生:唉──!

师:如果把赵州桥跟这几座桥一比,赵州桥就显得更不美了。坚固还差不多,还美观。大家诚实地说,这里面最不美的是哪座桥?

生:赵—州—桥──

师:但是这些桥这么漂亮就没有一篇文章写它们叫咱们同学一起读;赵州桥一般般,可是编教材的老师却非要咱们读!怪哉!这是为什么呢?

生:(面面相觑)

师:请看咱们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河北省……”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课文里有一个词叫什么?

生:世界闻名。

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都知道。

师:对,全世界都知道。这么一座小桥──最“差”的一座桥,全世界都知道,究竟什么原因全世界都知道它?

生:因为这座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还不倒塌。

师:说的好!和他想的一样的同学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聪明,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隋朝时候的,到现在还没倒。如果给它加上神话传说:“张果老骑着一头驴,手里拿着一个包,包里装着五座大山都没把它压塌。柴王爷推着车,车里装着太阳和月亮也没把它压塌,只在上面留了几个车轱轳印和几个驴蹄印而已。”回去查一查有一首歌,相传不是李春造的而是鲁班。歌我不会唱,歌词大概是这样:“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咿呀哎嗨呦。”(笑声)

你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大家说了一个重要的理由,但我个人认为还有比赵州桥更古老的桥,一千五百年的,两千年的,为什么单写赵州桥?

生:也许因为它们都倒了。(笑声)

师:没倒。

生:因为它经过了很多次地震。

师:还有经历过更多次地震的。

生:因为它全部都是由石头砌成的。

师:那些古代的桥多数都是由石头或者木头做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其他桥都有桥墩,就赵州桥没有桥墩。

师:你已经沾上了重要的一点边了。

生:而且它四个小桥洞是世界上没有人创造的。

师:哇,沾的更多了。好了,咱们不说了。我刚才说有个同学问我了一个词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哪个词?

生:创举。

师:对。人家说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最伟大的就是第一。而李春赵州桥的独特设计,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设计过,这就是──

生:创举。

师:什么史上的创举?

生:历史上的创举。

师:什么历史上的创举?(看书上有一句话。)

生:建桥史上的创举。

师: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再把“创举”两个字用圆圈圈起来。

生:(画句子)。

师:时间过得好快,已经到了下课的时间,累吗?

生:不累。

师:今天我们学了好多好多的知识。我还希望看哪个同学能做我的老师呢!别忘了教我──为什么叫它“安济桥”?另外李春设计的桥能够世界闻名因为它是一个创举。我想咱们同学回家以后开动你的大脑,拿起画笔,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三维动画,你看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型的桥。大胆地想象,甭管做成什么样,只要是别人没有的,你就是创举。

好了,就到这里吧。下课!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7)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

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

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生:神情专注。

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

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

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

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

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生3:书序,“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啦。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对照课下注解,翻译全文,将译文写在作业本上。(PPT展示目标任务)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

生:独立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大家对照课下注解,翻译了全文,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大家提出的问题如下(出示幻灯1):

幻灯1:(数字代表提出问题的小组)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岂不痛哉!

生:认真观看,

师:那位同学愿意帮助提问的同学解释上面的某一句话。下面开始抢答。

生:短暂思考,积极抢答。(过程略)

师:(删掉学生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前面同学的抢答,还有几句话未得到解决,我们得出以下自探提纲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下面为形成提纲做出贡献的小组加分。(将所加分数填到黑板上的分数栏里:1组5分2组10分3组10分4组10分

6组10分7组10分8组5分)

生:热烈鼓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探,翻译两句话。

(PPT展示自探要求)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1组3组

1组3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译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5组8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5组选派代表对1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5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1组展示打9分,因为我们组认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犹”翻译成“尚且”比翻译成“仍然”更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7组同学提问: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3个“之”都是什么意思?

5组同学回答了”俯仰之间”、“不以之兴怀”。中“之”的意思。通过提问解决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

师: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实物投影)总结了“之”的常用意义: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师:下面请8组选派代表对3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8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3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4组)提问:(“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样么?

生(8组):“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二者不同。

师:问题提的很有总结性,我们给4组加上10分,8组同学总结的也特别到位,我们给他们也加上10分。

生:热烈鼓掌。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下面请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对着篇文章的进行思想艺术鉴赏。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进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线索。

生1:信可乐也的“乐”

生2:还有“岂不痛哉”的“痛”

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

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么?

生:众说纷纭

生4:我觉得应该是“悲”

师:为什么?

生: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应该是逐层递进的。乐到痛到悲

师:说的非常棒!出示幻灯

生:很感兴趣的样子

师:(幻灯出示自探提纲)请大家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过程略)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2组4组

2组4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6组7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6组选派代表对2组进行评价

生(6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2组展示打7分,因为我们组认为他们字迹不够工整。其次我们认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看出来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其他):提出并且讨论了概括角度的问题(略)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简明扼要,当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

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幻灯)总结问题答案

师:下面请7组选派代表对4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师:

生(7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4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热烈鼓掌。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灯

幻灯: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生命有限,应当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谈玄学。

师: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更加觉得他能有如此的见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啦!

幻灯如下: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精选篇8)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

    相关文章

    50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