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 育祥

教学设计需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情境案例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www.520xy8.com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3)

一、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日午

一儿:近车盖远盘盂视觉独立思考

一儿:远苍凉近探汤触觉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通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

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为:是。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辩()盂()孰()辨()孟()熟()

2.背诵课文内容。

    相关文章

    61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