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符合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和活动与目标紧密对齐,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乘以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 ? ? ? × 3
1 0. 5元缩小10倍=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 5
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 5× 5
3.6 0扩大100倍=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乘以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 ? ? ? ? 25×7
0.7×4 ? ? ? ? ?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2)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4)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5)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__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页例4及“做一做”、第2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七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小故事,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小故事: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同学们快点算一算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数学知识,谁知道?
(2)背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二、教学新知,探究算法
(一)激情引入,探究新知
1、请大家把书打到28页认真阅读例4的情景图,弄清题意。
2、图中的奶奶在干什么?
3、说说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列式。(7.65里面有多少个0.85)7.65÷0.85
看看这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
4、探究计算方法。
(1)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看能不能用以前的`知识解答7.65÷0.85=?看那组的方法多,那组的方法最简单?有没有信心?
5、汇报:那个小组先来说说?
(1)利用商不变性质给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765÷85=9(个)
(2)换单位,0.85米=85厘米,7.65米=765厘米765÷85=9(个)
回顾一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把7.65÷0.85转化成了765÷85,都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
师:对,其实,我们这里应用了一种转化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运用。
(3)用竖式算。(指名板书)
6、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检查竖式计算过程。
(2)做这道题时首先想到将谁转化成整数,(除数)
所以小数点的移动由那个数来确定?(除数)
(3)口述答语,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吗?真聪明!
7、比较三种方法,那种简单。
(二)尝试练习,总结算法
1、第28页的“做一做”,第4小题是第29页的例5
(1)按要求完成各题。
(2)想一想,怎样验算上面各题?(验算第一小题)
(3)计算12.6÷0.28(当被除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完成29页的填空。
小结:“一看、二移、三计算”。(出示方法齐读,并记忆。)
(同学们课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达标测评)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