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 育祥

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学科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n 豚 tún 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四、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

人好 丰足

景好 满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这两个字分别意味着什么?生说,教师总结:“有”意味着拥有、索取,“当”意味着奉献、给予,板书:奉献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讲”字,你读出了什么?男孩平时除了对弟弟讲圣诞礼物,还对弟弟讲什么? 师小结:多好的哥哥啊!始终想的都是弟弟,平时给他讲好看的圣诞礼物,今天想到的还是弟弟,你能把这种对弟弟的爱读出来吗?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小结:保罗明白了,男孩不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汽车,而是想让他那腿有残疾的弟弟亲眼看看汽车啊!听了男孩的话,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

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 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远——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板书设计:

17 长城→奇迹 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n 豚 tún 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四、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

人好 丰足

景好 满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课文重点课文的2———7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自学,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语:上节课我领略了“架子十足”、高傲的白鹅,那在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眼中课文2、3、5自然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

的白公鹅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腔调、慢条丝理、掂量、涟漪、举步、官司、径直、勾当、属于、主宰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调diàotiáo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涟漪慢条丝理主宰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主要围绕白公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与上课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并试着填下表: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7、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凯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板书: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加板书:公),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我的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2、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板书:荣膺)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3、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这回我要抽同学读。(抽生分段读)

4、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板书:傲)

三、比较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我想考考大家,我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出鹅图,交流想法。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

A、走路的样子(请生表演,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B、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C、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傲气)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我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四、辩论

“不过,你们先别笑。读了课文,有一点我却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叶。诺索夫先生可不喜欢这只白公鹅。”不信,我还有证据——

1、证据一:捣乱

出句“有时??乱羽”

听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我每次读到这都感觉叶。诺索夫讨厌它,你听——(师读)

引导生读出喜爱。

2、证据二:偷食

出句“有多少次?主宰。”

不光偷吃鱼饵,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多讨厌,这回你们无话可说了吧?(导:它知道自己偷东西吗?)

(那作者是喜欢它偷东西吗?板书:傲骨)

3、证据三:“吃惊”

A、出句“白鹅大概认为这个?大吃一惊了。”

B、瞧,作者想到小男孩要把它吃了,该是讨厌了吧?(结合讲讲破折号)

C、听你们这么说,作者是在讲俏皮话啊。

你听听看,当时作者是不是这么说的(师范读,引学生说出讲俏皮话的特点)“讲得有理,那你来试试。”

D、那你看看这幅图,白公鹅要去捣乱了,谁能用叶。诺索夫的调侃的语气对白公鹅说几句话吗?

五、小结

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还有谁喜欢这样的鹅?

六、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

海军上将

白公鹅步态: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教后反思:

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相关文章

    62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