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踩雷,始于瑞幸怎么说

| 和杰

瑞信踩雷,始于瑞幸怎么说?真的一切源于瑞信踩中的那颗雷,名叫瑞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瑞信踩雷,始于瑞幸怎么说,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瑞信踩雷,始于瑞幸怎么说

瑞信踩雷,始于瑞幸怎么说?

瑞信踩中的那颗雷,名叫瑞幸。

瑞信是瑞幸创始人陆正耀的长期支持者。2014年,陆正耀带领神州租车冲刺香港上市,瑞信成为联席保荐机构之一;随后神州租车继续融资,发行美元债券和优先票据,瑞信也都参与其中,双方关系日益紧密。

到了2017年10月,陆正耀启动瑞幸咖啡,以高额补贴攻城略地,一年之后就在全国开出逾2000家店面。这套顶着巨额亏损极速扩张的打法,与彼时也在烧钱的拼多多十分相似。2019年5月,瑞幸登陆纳斯达克,瑞信不出意外地成为首席承销商。

但短短半年后,做空机构浑水在2020年1月底发布一份89页的做空报告,直指瑞幸存在运营和财务数据造假,舆论哗然。

或许是过于自信,瑞信选择第一时间力挺瑞幸。面对浑水的狙击,瑞信很快发布一份报告称,做空报告长达1.1万小时的录像,只占到瑞幸2019年第四季度总营业时间的0.3%,不具有代表性。

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瑞信主动给瑞幸撑腰,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上市公司数据造假的杀伤力,并不在于造假规模的大小,而是在于造假行为本身。正如家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那么正常人都会合理推断,必然还有成百上千只蟑螂未被发现。

几个月后,瑞幸几番挣扎,最终承认造假属实,成为中概股历史上最大丑闻。被狠狠摆了一道的瑞信,很快丢掉了微医赴港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席位。更大的影响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了其他投行,尤其是那些备受关注的明星企业。

整个2020年,登陆美国股市的中国企业中,只有贝壳和陆金所的IPO募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两家公司都没有找瑞信合作,而是把主承销商的席位交给了高盛、大摩、瑞银等其他大投行。

2021年赴美IPO的互联网公司中,滴滴是最大的明星。它引入了高盛、大摩、小摩、中金、中信、工商、招行等11家国内外投行作为承销商,瑞信再度缺席。不过,滴滴旋即遭遇下架整改,股价一落千丈,瑞信算是躲过一劫。

整体来看,瑞幸暴雷之后的一年多里,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依然活跃,但曾经的IPO之王瑞信逐渐走下神坛,大摩和高盛成为新的首选投行。2021年,大摩和高盛分别承揽9家中概股的IPO承销,并列第一名。

进入2022年,美国资本市场整体疲软,再加上互联网行业创新匮乏、用户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步伐明显减慢。

这一年,只有21家中国公司登陆美股,相比2021年的36家减少四成,募资总额缩水92%。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瑞信还是其他投行,都难以找到施展空间。

瑞信在中国担当资金掮客的生意,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死胡同。

瑞信高风险债券价值归零

多家外媒报道称,作为瑞士信贷与瑞银合并救助协议(rescue merger)中的一部分,AT1债券减值为零,此举激怒了AT1债券持有人。Finma主席Marlene Amstad表示,Finma在做出决定时坚持了该国“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的银行框架。Finma还表示,这一决定将增强瑞银的资本。这意味着AT1债券持有人将可能一无所有,而股东(通常在破产程序中,股票的偿还优先级低于债券)将根据瑞银的协议获得约32.3亿美元。

瑞信将诱发下一个“雷曼时刻”?

继硅谷银行倒闭引发恐慌浪潮后,瑞士信贷股价崩跌,银行股再遭血洗。

瑞信成立于1856年,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到2022年底,它的资产约为5800亿美元,是上周倒闭的硅谷银行规模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它一旦破产,恐怕会产生比硅谷银行更大的辐射效应。

    相关文章

    38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