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城人口数据最新出炉

| 金梅

长期以来,人口加快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流动,大城市成为吸聚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15城人口数据最新出炉,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15城人口数据最新出炉

15城人口数据最新出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基本没受人口增长减缓和人口结构改变的影响,省会城市、东部沿江、沿海地区人口10年来增长迅速。

最近几年各地实施的“强省会”战略,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比如,昆明提出,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将增至1200万。长沙则提出2026年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2021年昆明和长沙人口分别是850.2万和1023.9万人。

但是,从这两年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中西部省会城市还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人口增长明显放缓,是否意味着大城市已经走过人口急剧膨胀期,未来将告别高增长?

丁金宏表示,在前两年的疫情之下,一部分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还留在农村,目前大城市就业还不充分,如果经济形势恢复好转,就业机会增加,这些人口又将流向城市。因此,大城市明年的人口增长可能还是比较多。

不过,丁金宏认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增长速度会从快速增长走向相对缓慢的增长,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另外,随着区域内的多点发展,人口也会走向均衡化。当然,相对比之下,大城市仍然对人口的吸引具有比较优势。

实际上,人口和城市急剧膨胀也带来诸多问题。随着大城市不断扩张,中央多个文件就对城市扩张进行约束。这在最近两年出台的区域规划中也体现明显,而且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正在致力于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健全城镇体系,依法依规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目前,中国有7个超大、14个特大、14个Ⅰ型大城市、70个Ⅱ型大城市。在这一格局中,处于低等级的城市往往都有向上提级发展的目标,同时一些后发城市仍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口仍在集聚。因此,未来一部分城市可能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量。

丁金宏表示,相当长时期以来,人口增长已经不是主要靠人口出生自然增长。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机械增长(指通过人口迁进迁出形成的人口变化)将取代自然增长。未来城市化后期,人口变动主要是在城市之间迁徙。而人口的进入首先基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

出生率低迷、人口增长放缓

虽然长三角常住人口有所增长,出生率却不容乐观。

江苏省2022年的出生率为5.23‰,较上一年继续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作为省内人口主要来源地的苏北、苏中地区近几年出生率和出生人口,近几年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徐州、盐城等城市自2017年来,出生率下降超过8个千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盐城、淮安的出生率在2021年分别为4.1‰、5.37‰,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徐州和宿迁2021年的出生率也仅为7.1‰和6.93‰。

出生率的不断下降,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面临的挑战。

浙江、安徽公布的最新出生率数据分别为6.28‰和7.16‰,较上一年下跌了0.62和0.89个千分点,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安徽省的下跌幅度高于全国平均。这并非安徽出生率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在去年出台的《安徽省人口与____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的说明中,出现了“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的判断。

虽然上海未公布2022年出生率,但上海市卫健委2月20日发布的2022年年度人口监测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仅为0.7,平均初育年龄30.36岁,常住人口一孩率、二孩率、多孩率分别为 66.01%、 29.46%、4.53%。

总和生育率0.7,这意味着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仅为0.7,这低于韩国在2020年公布的0.84的总和生育率。 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

学前教育学生数负增长

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幼儿园一孩难求”难求登上热搜,多地幼儿园招生遇冷,部分民办幼儿园面临关停危机。

我们梳理数据发现,浙江省幼儿园数2019-2021年期间持续减少。出生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安徽幼儿园数尚在快速增长。

但从学前教育学生数来看,2021年长三角仅有浙江省仍保持1.2%的正增长,江苏、上海、安徽的学前教育学生数在2021年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分别为-0.62%,-1.99%和-1.2%。

从平均在园幼儿数来看,安徽、上海、江苏的数值都在下滑。

各地出台政策提升生育率

从经济学角度讲,生育本质上是家庭的一个经济决策,个人是否选择生育,取决于生育孩子的成本与收益。而越发达的地区,生育成本就越高。这也是为何长三角生育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除了生育成本,是否有完善的托儿育儿服务,也是不少家庭关注的问题。随着妇女劳动参与率的不断提升,许多女性也苦于生养孩子与工作、生活之间难以平衡。因此,生育政策的关键在于降低生育成本,减轻女性的生育负担以提升生育意愿。

因此,长三角各地目前针对生育支持的政策主要涉及生育补贴、普惠托育和购房政策倾斜等方面。

生育补贴包括一次性补贴和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补贴,各地一次性补贴金额范围大致在1000元到20000元之间。

普惠托育方面,长三角各省均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省每千人托位数4.5个及以上,乡镇(街道)托育机构基本全覆盖。

除此以外,长三角多地出台的稳楼市新政中,也均提出对多孩家庭购房的优惠政策,包括提升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自住房且首次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额度,最高至75万元;针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的购房契税补贴,最高达到100%的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生育多孩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再提高10万元等。

不同的生育政策效果通常对于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效果,未来如何制定更加细化的生育支持体系,使财政拨出的这部分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出生育激励的效果,仍是长三角各地未来的一大挑战。

    相关文章

    39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