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7》路生梅先进事迹有哪些

| 和杰

《榜样7》中的榜样人物路生梅你了解吗?《榜样7》路生梅先进事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榜样7》路生梅先进事迹有哪些,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榜样7》路生梅先进事迹有哪些

《榜样7》路生梅先进事迹有哪些?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对路生梅的评价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老式窑洞,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

住在窑洞里,路生梅的日常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沉淀后才能喝,而且每天只有一瓢。

同事和老乡们主动教路生梅如何生火烧炕,还有人拿出在当时很珍贵的鸡蛋、大枣送给她。对于老乡们的纯朴和温暖,路生梅的回报是学习,学着从儿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

路生梅:当时整个榆林地区12个县,儿科科班出身的、属于儿科系毕业的大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我学儿科的,内科的病我也要治,如果下乡巡回医疗,外科的疾病也要治。

翻山越岭、半夜出诊

救治病人她竭尽全力

一次,一个婴儿因百日咳反复窒息。危急时刻,路生梅口对口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患儿。还有一次,为了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路生梅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

路生梅: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买你的账。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了他的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

当时,对无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值班医生要翻山越岭到病人家里诊断和治疗。而佳县位于黄河西岸,三面环水,很多乡村位于大山深处,沟深壑险、峭壁林立。没有汽车,也无路可通汽车,往返只能依靠双腿。

路生梅:走山路的时候,上坡特别难,气喘吁吁,下坡的时候收不住脚。有时候到黄河边上的村庄出诊,要沿着黄河走,老百姓在河边山上开凿出一条只能走一个人的路,脚下就是滔滔黄河。

走在那条路上,路生梅也害怕,特别是半夜走,只有手电筒那一束光,路上又黑又静。被问及为什么不等到白天再出诊时,路生梅说:“病人既然叫出诊,他肯定病得很重,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误让病人出现问题,自己会谴责自己一辈子的。”

“背上有责任,心里有使命”

她说,因为我是中国医生

1969年,路生梅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

路生梅是什么专家?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相关文章

    4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