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高峰6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 和杰

疫情高峰6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这是因为这阵子人们对于二阳的担忧而随之而来的疑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高峰6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欢迎大家分享收藏!

疫情高峰6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疫情高峰6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五一”假期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阳的讨论。据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数据,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8081例。新冠感染连续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

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

钟南山分析说,基于seirs 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每周。他认为,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传染30多人,“我们的(疫情)防控战略已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新冠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

今年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陆蒙吉介绍称,全球许多国家在第一轮疫情后,都出现了连续的感染波峰,“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中国也要面临第二三波疫情,但是由于人群已有基础免疫力,感染波峰不会太高,而且感染时间会被拉长,不会发生第一轮感染那种6 ~8周内基本所有人群都被感染的情况。

陆蒙吉推测,今年冬天随着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增加,新冠感染人群也会增加,但是冲击力会小得多。以德国为例,去年冬天的传染病排行中,新冠病毒排在了流感等其他病毒之后,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较温和的疾病。但他也指出,“冠状病毒变化较快,具体的流行情况还很难预测。”

《自然》杂志5月4日发文称,无论被称作感染潮还是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有了复苏之势,但是再次出现让医院不堪重负的井喷式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准确地说,各国现在经历的是频率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感染潮,特征为相对高比例的轻症感染。

文章认为,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和匆匆消失的人体免疫可能导致了新冠病毒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一些国家现在每年大概会出现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主要源于新冠病毒持续不断且极快的变异速度。

此前,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也指出,新冠病毒还没有稳定下来,目前并未观察到任何季节性传播模式和可预测性。如果有的国家,每年冬季病例数会达到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能推测出新冠有季节性、可预测的传播模式,可以围绕这种模式制定应对计划。

二阳的症状比第一次轻吗?

二阳与初阳多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性,新型冠状病毒二次感染阳性不一定比新型冠状病毒初次感染阳性症状更轻。

新型冠状病毒二次感染的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初次阳性感染后患者体内会出现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应的抗体,大多数人群会认为二次感染后的症状会相对较轻。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毒株还在持续进化,其最终的致病性以及症状的轻重暂时没有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具体数据进行披露。

如果在新型冠状病毒二次阳性感染期间,感染的病毒毒株与新型冠状病毒初次阳性感染的病毒毒株不同,其症状有可能比新型冠状病毒初次阳性感染要重。但如果新型冠状病毒二次阳性感染的毒株与新型冠状病毒初次阳性感染的毒株相同,症状可能会较轻,甚至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无症状的现象。

二阳发热时间短转阴也较快

近期,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接诊的发热病人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是轻症。陈明表示,虽然新冠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变强,但致病力已大大减弱,“大家对‘二阳’不需要过度担忧,但也不要忽视,65岁以上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还是要做好防护。”

陈明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提醒,就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二阳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咽痛、全身酸痛、咽痒、咳嗽,并未出现新的症状,“‘二阳’相较于‘一阳’发热时间变短,转阴时间也较短。”

“‘二阳’后不建议立刻恢复运动,大病之后必体虚,如果过早锻炼,不会增加免疫力,反倒是有损免疫力,这时候其实应该保持休息,这样对免疫的功能提升是有好处的。”陈明说。

    相关文章

    48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