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 文凤

这本书讲述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从明朝的建立一直讲到明朝的灭亡。关于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1)

当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印象最深的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于谦,而是坚持不懈,不肯放弃,坚持自己想法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具有许多功劳,学识渊博的人。他希望儿子能与他一样,用自己的学识当上官儿,并老老实实的过一辈子。可王阳明偏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变得平凡。他刚开始十分认同朱熹的论点,可后来又觉得朱熹是错误的,就将朱熹的论点全部推翻,并尝到了顿悟的感觉。刚开始被人们所鄙视、被王华所失望的王阳明,一鸣惊人的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提到了与孔子老子等人所并肩,本被别人所冷落的王阳明,永远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而那些瞧不起的人却被历史海洋所吞噬。

其实,一个人被旁边的环境所禁锢,不要被金钱地位所诱惑,更不要因权力、虚荣而迷失自我。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收获了多少,而是付出了多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永远相信自己,那么迟早有一天石头将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在人生的路上有许多坎坷,不管旁边是鲜花还是掌声,不管旁边是嘲讽还是冷落,只要你跑下去,并且跑到终点就是胜利者。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2)

说到历史,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那就请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绝对可以颠倒你对历史的看法。

这本书的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话语描写了在明朝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把战争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却能当上皇帝的人。

朱元璋小时候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个一无所有的民农,是通过造反才夺得了天下。他没有受过教育,却能够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一个军事天才,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朱元璋令我最敬佩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够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迎战方法。在这三个本领前,无论是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让我们能够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会捡到许许多多的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是却只有一把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在带领大军作战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就会失去一切。但是朱元璋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因为自信,他相信的自己的决定;因为自信,他登上了皇位。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教会我的,不多,但是却能使我终生受益。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3)

《明朝那些事儿》,一部讲述一个朝代从崛起到灭亡的长篇小说。翻开这本书,你便会被幽默的语言、风趣的调侃吸引,会被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尔虞我诈的后宫争宠、杀声震天的惊险战争深深地带入这段历史中,去感受从明朝开国“洪武四大案”的血腥与杀戮,到结束时清军入关带给他们的绝望与悲凉。故事精彩,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部书从朱元璋讲起。朱元璋为隔壁的地主放了16年的牛,生活十分艰苦。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又因17岁时的一场饥荒,朱元璋的亲人们一一死去。在当时的困境下,朱元璋怀着复仇的怒火和讨口饭吃的.侥幸心理,带兵起义。朱元璋颇具军事天赋,历经无数战役,在与陈友谅决一死战后,最终问鼎天下。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一生杀人如麻,他所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使多少无辜的人丧命啊。不过,他始终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明朝历史上还有许多令人无法忘却的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用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徐阶、张居正,辅佐朝政,在乱世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杨继盛,一个微不足道、史书都不曾提及的人,却用那坚定的弹劾——死劾来揭示奸臣的罪恶,让严嵩的真面目曝光于天下……

从刘瑾、王振到严嵩、严世藩、魏忠贤,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贪婪、懦弱和恬不知耻,他们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覆灭。从徐达、常遇春到袁崇焕、戚继光,我明白了什么是赤胆忠心,什么是为国捐躯,无怨无悔。从方孝孺、海瑞到王守仁,我体会到了他们的清正廉洁,一身傲骨,不管是奸臣当道还是民不聊生,他们永远都坚持自己的信念,永远为老百姓着想。还有李时珍,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铸就了《本草纲目》这一巨著。这些熟悉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个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史书中泛黄的书页,而是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带给我们思索,带给我们启示!

明朝,只是中国历史很短的一个部分,但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与永恒的信念,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4)

《明朝那些事儿》很长,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读完了,其实这本书完全能够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历史演绎版本。比如“要争做第一,第二名和最终一名没有区别”、“做傻的聪明人(低姿态,瞒住你的聪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这个“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用自我的行动告诉我们有高尚的梦想并不足够,还要有本事才能实现,好人要想实现高尚的目标,要比坏人更会玩诡计、更加聪明。

比如王守仁送5两银子给锦衣卫,被嫌少仍了,他夸赞锦衣卫清廉无比,并说要写文章表扬,让锦衣卫不敢找他麻烦。

宁王叛乱时,由于缺少时间募集足够的兵,他用各种花样造成进攻南京是个大圈套的假象,让宁王白白等了十几天。虽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阴谋诡计,但确到达了高尚的目标。

同时,要有强大的内心,为人处世要淡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要浮躁,而要从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如果忍耐能够避免无必要的冲突和风险,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样光明的岁月,看看那段历史,也许更能够理解当今社会,抓住时代大潮,顺势而为。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5)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终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主角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终。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可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给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之后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终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够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此刻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齐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日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终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6)

最近突发奇想,想要读读野史,经同伴们推荐,找到了一本描写明史的书《明朝的那些事儿》,竟读出些韵味儿来,同是明史,读过许多,却唯有这次最有感受,记忆最深。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了一册,讲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夺权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这一段,当然,它也是明朝几百年历史中最辉煌,最值得一看的一部分了,朱元璋出生在一个世代贫民的家庭,一出生,刚刚四岁便去给地主家放牛,日夜风餐露宿。于是,当他十七岁时,起义军来攻破了他们的村子后,朱元璋就加入了起义军。在军中,他总是一马当先,勇猛无比,并且自学过一些字,思考长远,因此很快便建立起了威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实力,攻打元朝。一开始,军队威力有限,一次次被其他起义军和元政府打得落花流水,可朱元璋并不放弃,他不断地坚持着,努力着,积累着宝贵的经验,终于,在1368年,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奋斗后,他推翻了元政府,成立了明朝。 读完文章后,我不禁疑问:“为何当初比朱元璋强大的人不少,却唯有他有当皇帝的资本和机遇?”,我怀着问题再读,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比朱元璋勇猛智慧的人不少,可只有朱元璋的手下将领多达100个,其他君主的将领也不过10个罢了。在朱元璋手下云集的,可不是等闲之辈,其中,有才高八斗的刘基,周德兴,汤和,李善长;更有勇猛又不乏智慧的冯胜,蓝玉,徐达。所以说,朱元璋是从“用人”取胜的。这和汉高祖刘邦十分地相似。他是一个勇谋都不精通的人,但却有着别样的眼光。猛将韩信,在别的将领看来就是一名有勇无谋的小兵,但在刘邦手里,就是举世出名的大将;谋士张良,在别人眼里只是一名白衣术士,在刘邦看来,却是决断千里的智者。正是他们的远见和善任之才,才能称雄天下。 何为善任?有任,就有发现美得眼睛。朱元璋的儿子朱文正,是个夸夸其谈,骄傲自大的人,别人都看不起他,唯有朱元璋将守要塞洪都的任务交给了他。果然,他一反常态,变得十分冷静,指挥将领以两万兵力抵挡住了六十万大军,坚持了半年,直至朱元璋赶来。可见,朱元璋不顾朱文正的缺点,发现了他外表下隐藏的坚强。“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得眼睛。”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战争中,生活中,唯有发现优点,发现美妙,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初一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篇7)

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又通读了一遍。

说来,我与这本书的缘份实在太过巧合:在大学某一天下午,想着去图书馆借本插科打诨的书来消遣无聊的晚间生活,谁知一见如故,至今无法割舍。而我的读书笔记生涯,亦从此书开始。

我还记得当年第一遍读完之后,浑身畅快淋漓,但回头想想却没记住几个人名,历史事件也忘对一干二尽。说实话,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糟蹋了这本旷世奇书。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读书指标:把《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搞笑的段子全部摘抄下来。

现在想来有点贻笑大方。但的确这就是那时的我最简单的初衷。如果大言不惭,其实那应该就是我个人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段子集。

半年后,随着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工作岗位。闲暇之余,我又想起了“这位老友”,当然,这次依然是带着任务去读:记人名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字数太多。于是乎,我不得不开始训练起我的总结归纳能力,力图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去描述每个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起初,对于语文不好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随着不断深入,jing发现越写越顺手,同时,我的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这两次的深入阅读,我尝到了甜头。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所用的方法竟然与苏轼先生所创的“八面受敌”读书之法有神似之处,虽然格局距东坡先生远矣,但这已是对我读书的最好鼓励。

在如此的激励之下,我开始了第四次的阅读,这次我把目标锁定在了——大局观。

于是乎,我再次翻开这厚重的历史,把目光从某几个人的身上转向了整个国家的格局,我紧盯书中每一处描写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段落,反复研读,细心琢磨,力争从最高的视角去描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次的第五遍,我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具体方向,仅仅看书而已。只是在读至某一些段落时,我会把自己置身于场景中,幻想自己会作何处置。久而久之,我的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并最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感。

《明朝那些事儿》,它给予我的似乎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范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对我来说,这本书做到了。

如果你要问我,以后是否还会这样深入的去读其它书,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那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一句话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

    相关文章

    24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