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1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2001年和2011年。此次修订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一、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
此次修订,课程结构基于这一目标做了较大调整。比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除了课程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础教育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此前并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次修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刘可钦指出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设计出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标准: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后怎么考试,怎么评价?
以素养为导向,考试和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而且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2
“云帆尚可度沧海,心无归处任苍茫”。从教14载,总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一知半解。假期认真研读20__版化学课程标准,才见“熟中方知乾坤大,细里还向巧中寻”。
一、对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与科学素养目标的整合,它具有明确的学科内涵与价值导向。化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建构对物质及其变化整认识的基本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目标制定,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在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素养价值和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来综合制定;要采用融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将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表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供科学的指导。掌握核心知识: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关联,并形成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能较为熟练地运用阅读、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化学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模型等方法加工化学信息,能用化学用语清晰地呈现信息,能在交流中清楚地表达化学信息;具有独立开展简单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能力,具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良好实验习惯,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对科学观念融入日常教学的思考
科学观念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及科学的应用价值等的概括性理解和认识。科学观念和科学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观念中包含了概念的成分,概念需要通过观念来实现广泛应用。科学观念建构教学的价值不在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传播播有利于思考、判断和行为的价值观念。通过课程及教学安排分解为学习主题或学习单元或学习模块或学科领域,再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进行感悟、归纳、提炼、内化、提升、进阶。科学观念教学的关键对教学内容及其功能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科学观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设计适合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理解;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想法
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思维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具备像化学家一样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突显科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深刻的思维,也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探究或探究教学为核心,训练科学思维,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模型。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微的联系,其中推理是一种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是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是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在解决化学问题所运用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构建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是问题中形成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分类是依据事物本身的某种属性或关系将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联系,具有科学的预见性,能够为寻找或认识某一事物提供向导;类比是通过比较两个研究对象,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属性,根据两个研究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演绎推理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规划
制订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以清晰的目标任务调动积极性,告诉学生课时结束时要达到的学习结果,以及如何来检测;
设计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调动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注意、思考,强调高级思维过程;
以旧知同化新知,以旧知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在同化、冲突及顺应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回忆和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呈现真实、多样的材料激发探究学习行为,主动建构新知识;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及认知,完成学案、作业,实验设计、解答问题、解释现象、预测结果等引发期待行为;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化学,自主建构化学知识结构,理解化学核心观念,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已有知识等证据素材,注意发挥化学基本观念的作用,训练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开放、包容、求证的态度;
给学生提供所期待行为表现的反馈信息,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能更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去专研和探索!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3
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学习、研究、应用。通过近的学习和与教师们的交流,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品读。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遂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臥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观“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涨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相信,未来的我们将会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明天而奋斗!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4
今天学习了新课标,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有以下的关注: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方法很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讨论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性的能力。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四素,即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计划的,预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者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体的民主关系。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传递、训导、教育,更多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教材特点组织,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关注。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且快乐的学习。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5
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构建和谐的新课堂。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6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我不仅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还知道了自己今后在教学中的奋斗目标,加深了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新课标,领会课改精神。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老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充实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形势,让孩子们在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我要更认真研读新课标,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二、根据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低年级语文学情是:识字与写字、朗读、阅读、口语交际……读中感悟、说话和写话能力……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慢点,让我的课堂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三、树立新的教师思想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从教导者转变为倾听者、服务者、陪伴者和参与者,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这样才能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教育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要想上好每一节有特色的语文课,不论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后多总结、多反思,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坚持终生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领悟其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学生共同成长,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再上一个台阶。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篇7
教书几年来,我对英语课堂已熟悉,但我深知自己在理论方面仍远远不足。要想教学之路走的更长远,我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所以我学习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__年版)》这本书,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以下四点令我印象为深刻:
1.核心素养
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渗透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以增加英语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2.分级标准改变
在之前的课标中,英语课程分级为五个等级,在新课标中调整为学段目标,各学段有相应级别。在之前的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能力没有明确要求,而新课标对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明确要求,设为预备级,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做到一定提升,满足“+”的能力需求。
3.创设情景教学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
4.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对待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的去教。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在浅显,也应耐心的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