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 郑航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精选篇1

扬州端午节的风俗

提到吃,就不得不说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

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粽子松软可口,而扬州粽子却紧实有嚼劲。

扬州人包粽子喜欢用鲜肉、香肠、红豆、蜜枣等,形状也有斧头、小脚、三角等类型。

扬州人的端午宴要有“十二红”,代表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月月红火。

烧仔鸡、红烧肉、红烧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拌黄瓜、拌凉粉、拌西红柿、咸鸭蛋……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龙虾也算“一红”上了端午宴的餐桌。

雄黄酒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所以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

穿

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挂上百索子,寓意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

“百索子”和“鸭蛋篓”

为了辟邪,小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吃完“十二红”,喝过雄黄酒,是不是该划龙船赛龙舟了呢?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是不是该享受下扬州人的水包皮的生活了。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江苏端午节的风俗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习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习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习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习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习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精选篇2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或“天中节”。“端”义为始。“五”与“午”通,故五月初五日“端五”、“端午”。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端午节临近夏至节,夏至日,太阳在黄经90度,居天之中,故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插艾悬蒲,佩戴香囊,系长命缕,吃艾煮蛋,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赛龙舟等。

插艾、吃雄黄酒之俗,源自古代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夏至,太阳回归,阴气上升,各种疫病有可能暴发,故古人备兰汤沐浴祛病。此俗至今在民间尚有遗存。济宁地区民间便有端阳节采艾叶、透骨草煎水熏洗治关节炎,采青蒿、龙葵煎水洗烫治疮疖疱疹,采蒜皮、丝瓜叶、艾草煎汤擦洗皮肤预防痱子、湿斑病的习俗。后世,“浴兰”演变为插艾悬蒲等风俗。

古人以五月为恶月,以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更被认为是不祥之日,连是日所生小孩都是父母克星,不敢养活。战国时期,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五月五日生,其父便曾弃而不举。后虽得保全,其父仍让他每年五月五日躲到外祖父家中去。

“浴兰”、“插艾”等俗,主要是为祓除不祥。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他选择五月五日投江也绝非偶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因报国无门,痛心疾首,于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后,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有关纪念屈原的风俗主要有两种,一是吃粽子,二是赛龙舟。俗传端阳节作粽子是为投入江中喂蛟龙,免其吞噬屈原尸身;赛龙舟则为打捞屈原尸首。

旧时,济宁地区端午节家家门前插艾、悬蒲。艾称艾鞭,蒲称蒲剑,用来驱逐斩杀疫鬼邪祟。

是日,人们佩戴香囊,香囊又称“香袋”、“香荷包”,以彩色布或锦缎缝制,形制多样、精巧美观。包内装雄黄、冰片、艾末、藿香、苍术等中药,另有一味药“香附”为济宁特产,尤以汶上所产著名,称汶香附。佩戴香荷包有消除汗气、清神爽脑、灭虫抗病之功效。香荷包为少年男子所钟爱,常将其作为赠品送人。

端午节还有给儿童带“五毒”兜肚,穿“五毒”褂的习俗。 “五毒”为蝎、蛇、蜈蚣、蚰蜒、蟾蜍。穿带绣有“五毒”图案的褂、兜肚,据说可以预防各种毒虫侵害。端午节前夜,家长还要在儿童睡后,向其头顶、囟门、耳孔、肚脐、手心、脚心等部位涂抹雄黄、朱砂酒。成人则于端阳节饮雄黄酒,以治病祛疫。有的还于端午节前夜向水缸内下一味叫“贯众”的药,用以预防肠胃病;取艾叶、石榴花泡水洗目,预防眼病,提高视力。

端午节还有在孩子手腕、脚腕系“长命缕”的习俗。“长命缕”用红黄兰白黑五色丝线编成。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精选篇3

桂林端午习俗一:赛龙舟

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漓江码头就搭起一道道青龙、黄龙双龙戏珠的彩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飘飞,江面上一片喜气。端午节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赛龙舟风俗。过去,划龙舟除纪念屈原外,还有祝福年成好,禳灾除难的意义。每逢戊年一届的龙舟盛会,还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举行“开鼓”仪式。“开鼓”这天,青年们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庙宇前,开始鸣炮,擂响划船鼓、敲响划船锣、唱起龙舟歌,热闹声引来了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观、祝贺。开鼓是划龙船的信号,各龙船兄弟也互相祝贺,以增进友谊。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精选篇4

我的祖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民的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或文、或武、或景、或节,数不胜数。在这悠久的文化中,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因为一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做好多不同的事:划龙舟、包粽子、给孩子凃雄黄、挂艾叶、佩香囊。

说起划龙舟啊,我跟妈妈今天又来到了华岩寺。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刚走进大门,华岩湖边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挤到了能看清比赛现场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划龙舟呢?相传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追到洞庭湖就不见屈原的踪影。后来,人们为了不让与吃点屈原的身体,借助龙舟之力驱赶江中之鱼,所以划龙舟这个习俗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

这时,湖边的人们很自觉的把小孩子们都让到了前面,一层一层的,特别的规矩。人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湖里参赛的船队,好像比参赛队员还紧张。再看看比赛现场,一个个队员精神抖擞,屏息凝视地看着前方。一声号令,整装待发的龙舟如离弦之箭,脱缰的野马,争先恐后地出发了。河岸上的观众异口同声“加油加油”与参赛队员们整齐的“一二一二”合在一起,就像一首动听的二重奏。每一艘船都你追我赶,都使出了吃奶了力气,谁也不让谁。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尾随在后面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随着,我看着就替他们着急,多想跳进船上拉他们一把。在人们的加油声中,赛龙舟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喧闹的湖边随着比赛的结束变得安静了下来。

端午节不仅要划龙舟,还要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里,人们把挂艾叶看成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为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最后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项也是我很喜欢的—包粽子。粽子是由一片棕榈叶、糯米和绳子组成的,现在就连学校也已经开展了包粽子的活动,可为什么学校要让我们包粽子呢?原来是因为国家想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就在今年的5月27日我们也进行了包粽子的活动。在我们包粽子时,要先把棕榈叶折成“V”字形,再把有尖的地方卷一圈,就变成了一个漏斗型,接着把已经发酵好了的糯米装进去,然后用筷子敲几下,最后用叶子盖起来再用绳子拴紧就行了。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有木有觉得很有趣呢?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传统文化重视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端午节的风俗作文精选篇5

粽子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拉露水

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插艾蒿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系五索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县志》记载:“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即墨县志》记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旧时青岛民谚:“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城乡集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相关文章

    75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