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希望这份《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优秀7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1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缘于1979年12月6号,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_时,就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回答了_的提问,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创性地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连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懂的奋斗目标。“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邓小平说:“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一直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苦干实干。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小康由人民上升到全民,由生活发展为社会,小康社会的高质量的如期完成被赋予了神圣的结局和不容失败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领域全面和区域全面,对应的新目标是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以“五位一体”为主导,同步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民主、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任何一个方面也不能滞后。另外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是长久以来的重点。“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缩小差距,优化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照应了新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全面小康。因为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们要加大力度,保障基本民生。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小康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本着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创新驱动成效和定型各方面制度等新目标。
总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决胜时期,我们要一鼓作气,坚决打好攻坚战,立下愚公志,勇于担当,以毕生的决心,昂扬的信心,踏实的专心,投身新的历史进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2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引领广大教职工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3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首次将要取得从根本上消除相对贫困的胜利,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为世界减贫不仅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国减贫提供了成功经验。
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就要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寻找答案。我不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者,此生经历和参与了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历程,我回答这个重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自于实践。
第一,精准扶贫方略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成功密码。从1982年开始,拉开了有计划、有组织扶贫开发的序幕,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们虽然在扶贫开发上经历了30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输血”式、“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开发方式。在扶贫开发上,投入了巨资,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家庭收入还在贫困线以下。以宁夏同心县为例,2014年开始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全县户籍人口377977人,其中农业人口283448人,当时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就达26183户94450人,贫困面高达33.3%。那时候,大部分村没有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只是通到行政村,除县城附近的村,其它村都没有通网络。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后,“六个精准”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传统扶贫方式,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五个一批”确保了攻坚拔寨拔穷根,开创出扶贫开发工作崭新局面。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还是以宁夏同心县为例,截止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94450人,减少到了13184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33.3%下降到4.65%。当时识别的贫困村,现在基本上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两不愁”不再是问题,“三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第二,“五级书记抓扶贫”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高招。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从中央领导,到省市县乡镇村的书记,他们讲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脱贫攻坚,他们调研考察最多的是脱贫攻坚,他们研究解决最多的问题也是脱贫攻坚。级级都立军令状,不脱贫不“挪窝”,不扶贫就走人。千难万难,一把手真抓就不难。我多次接待过省市党委书记的考察调研,他们每到一个点,基本上不再听汇报,也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看看,而是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贫困群众的家中,与贫困群众面对面的聊,一笔一笔的算收入账,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县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也不再把扶贫开发工作当做政府的事情,他们不仅有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动力,只要是涉及脱贫攻坚的事情,工作再忙,时间再紧,都要及时过问,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这些年,西装革履的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不见了,一身泥土,肤色和老百姓晒的一样黑的多起了。
第三,“三落实”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保障。实行了最严厉的评估考核制度,确保了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严查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问责追责成为常态,真正把乡村干部和扶贫部门的干部喊醒叫响了,不但不敢贪,而且对扶贫款物也不敢搞平均分配,乡村干部和扶贫部门的干部,务实的多了,务虚的少了;胆小谨慎的多了,胆大妄为的少了;工作的精准度高了,粗枝大叶的少了。“三率一度”成为扶贫工作的风向标,扶贫工作的精准、实效凸显,攻坚拔寨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四、东西合作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合力。打开中国贫困地区分布图,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三区”: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贫困地区结对帮扶越来越实,通过互派挂职干部、技术和资金帮扶,引发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引发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产业革命,使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发。宁夏的闽宁镇就是福建与宁夏创建的一个成功范例。闽宁镇的身后,就是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闽宁镇的建成,使“西海固”的移民彻底拔掉了穷根。
第五、央企帮扶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新动能。中央大型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情系贫困地区,结对帮扶,使脱贫攻坚有了一股新的动能。如恒大集团帮扶贵州大方县和毕节市、中核集团帮扶宁夏同心县等,释放的能量,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六、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力量源泉。(这一方面,将在后面的博文中详细介绍,在此暂不写。)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4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不仅仅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席卷全球,更是因为在严峻复杂的疫情挑战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不平凡的年份,不平凡的梦想,决定着全国_的脱贫议题备受瞩目,决定着代表委员的扶贫建言备受期待。
作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嘱咐“打好脱贫攻坚战”,在甘肃代表团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在河南代表团强调“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福建代表团要求“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连续7年在全国_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那些重要的指示和金句,不仅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更转化为务实有效的基层行动。因而,百姓更加期盼今年_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脱贫攻坚决胜决战铺下决心的“压舱石”、夯入信心的“定盘星”。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时间记录着沧海桑坦、初心不改,书写着岁月豪迈、硕果累累。目前,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全国贫困县减至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尽管我们已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但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时间紧迫,形势严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极具挑战,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全国_召开,再动员、再部署是题中之义,目的就是要响鼓重锤,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国_既是戮力同心的“议事厅”,又是拼搏奋进的“加油站”。当此之时,代表委员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为指引,认真建言资政,以务实的态度,限度汲取民意、提振信心,激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的战斗力,为脱贫攻坚凝神聚气。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战贫叠加战“疫”,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最后冲刺、打赢这场硬仗,怎样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又如何在脱贫之后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文章,将成为各地民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共同热议的话题。其中,许多难题亟待扎实研究、理性解决,许多矛盾急需谋划良策、寻找出路。代表委员们中间不乏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更应发挥联系面广、专业性强的优势,扛起“一言兴邦”“一言利民”的担当,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瞻望前路,脱贫攻坚依然任务繁重,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代表委员们议政建言的担子不轻。为了让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期待_会场上传出更多求真务实的好声音。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5
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必须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但是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这样任务就不能完成,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对贫困的群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所有人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人,这些更加驱使大家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中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经常有很多的考核督查。这就使基层干部陷入表册的汪洋大海中,忙于应付各样督导检查中,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为入户而入户,“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淡化了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只有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才能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扶贫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其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自己的意愿代替群众的想法。
用没用“心”,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6
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主持召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时有感而发的一席肺腑之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场攻坚战来开展,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身先力行深入贫困区,走进贫困户,切实的帮助群众解决身边困难,共商脱贫脱困致富路。扶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为民谋福的恒心放在心上,把涉及扶贫的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好,把贫困群众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解决好。
扶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贫困群众的小康梦也不会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把扶贫攻坚的意识根植于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对脱贫攻坚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要真正做到内心向往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穿上新衣,向往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奔上小康,让扶贫攻坚成为党员干部的心中事,心中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好。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闽宁纪事》记录观后感精选篇7
河山壮美,于眼前是如画风景;中华奇迹,于心里是澎湃动力。2月25日,是一个值得14亿中国人民铭记的重大历史时刻。这一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北京日报)
这是中国发展历程里的椽笔擘画。千百年来肆虐的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曾几何时,老一辈口中的艰难困苦,泛黄影像里的衣衫褴褛,还原了贫困所带来的场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行无路。事关人们生产生活的衣食住行里,贫困如同一道道鸿沟,让发展举步维艰。面对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现实挑战,面对世界各国的都要面对的艰巨难题,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没有就此退缩,更没有因此畏惧,而是披袍执甲,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时代征途,8年,近1亿人脱贫,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到。
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传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列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星移斗转,战贫不息。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为了亿万人民的幸福,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总攻,8年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在神州大地上铿锵持续。财政支持、人才助力、项目帮扶、结对攻坚、产业带动……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里,因地制宜、创新施策、长期推进贯穿全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全世界、全人类都为之惊叹赞叹的奇迹。
这是中华万众一心的合力行动。携手攻坚,团结作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全国各界齐上阵,中华民族总动员。东部9省14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12.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这就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展现,这就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彰显。旧时危房,今日秀美新居;曾经闭塞山村,如今四通八达;那时无处就业,现今稳定工作……变化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大,在一个个变化之中,一张张笑脸分外灿烂。
但愿岁年丰,草长牛可餐。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再一次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理念,再一次展示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再一次彰显了慎终如始、砥砺奋进的中国韧劲。在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时刻,作为中国人,激动振奋之余,我们更加坚定了拥有美好的未来、加幸福的明天信心,以此为契机,以此为激励,未来,将会有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在神州大地缔造崛起,也一定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壮举在中华沃土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