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

| 金红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黄色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CO2制取的探究实验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验满方法

3、了解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

方法和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对比、归纳,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2、通过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验比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讨论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故事导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在意大利有一个神奇的山洞,当地人称为“死狗洞”,因为这个山洞人进去安然无恙,但是狗进去却必死无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真的有屠狗妖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二、我来探究 --–如何才能得到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2、通过网络,了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3、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展示要求】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把你们知道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用最简练的文字或符号写在黑板上,尽可能不要跟其他组重复,在适合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上画圈。

【师】请结合黑板上的提示,完成自学任务

【小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三人一台电脑利用网络搜索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师生共同盘点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共同找到了15种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可是哪种方法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师】

【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实验要求)】

我们来看一些大家的结论,只有有的组认为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有的小组都认为是碳酸钙与稀盐酸,那么这两种方法到底是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

1、取一支试管用镊子加入1-2粒的石灰石

2、另取一支试管用纸槽加入少量的碳酸钠

3、同时往两支试管中倒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教师提示剩余药品的回收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认为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更合适,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了。

【师】大家想一想,实验室制备一种气体药品的选择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选择依据)

【师】请大家尝试在积累本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练一练】

【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书写的质量较差让一位同学到黑板给大家讲解)

【学生代表讲解方程式的书写】(思路还不是很清晰)

【教师亲自演示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我来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装置,选择适合二氧化碳的装置。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出示图片】

【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有液体所以要选择A、B、C这样的发生装置,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师】请大家思考,怎样才能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得带领下,用面前的仪器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反思】(师生共同反思)

四、归纳提升

【出示网络图】师生结合知识网络图,共同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原理、发生装置、制取装置、验满、步骤等方面回顾,总结提升。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了解水污染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观看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辨证的方

法来看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及措施

2.世界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情况。

3.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沙漠)旅游,你觉得你首先应该

带的是什么?(水)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水呢?谈谈你的想法。

沙漠中水资源如此的宝贵,那么其他地方?整个世界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来了解。

[板书]课题1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爱护水资源的内容,解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可能提出的问题)通过课件播放

(一).地球上的水资源

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总水量约为1.39x1018m3)

2.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态?(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3.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洋,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有多少种?(80多种)

5.既然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我们还说缺水?还要节约用水?

6.淡水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多少?(淡水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的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占其中的30.5%,即1.07x1016m3)

(二)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7x1012m3)

2、中国水资源居世界第几位?(第六位)

3、中国的人均水量?(2048m3 ,居世界第八十几位)

4、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北部严重缺水)

二、爱护水资源

(一)、节约用水

为了使整个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好风尚,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8年7月1日在全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引起每一位公民的重视,还颁发了节水标志。展示:我国的节水标志,谈谈你对这个节水标志的认识?

你知道世界水日是哪一天?中国水周是哪几天吗?

[回答] 世界水日是每年的3月22日。1994 年起, 中国水周改为每年3月22日至3月28日。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70--71,完成导学案

提问:造成缺水的原因?(浪费和水污染)

浪费来源:生活、农业、工业

怎样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减少工农业节约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 做到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改变不良的用水习惯。

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和喷灌。

工业上:重复、循环利用水

(二)防止水污染

活动:

小组讨论:水体污染指的是什么?它的来源有哪几部分?危害有哪些?明确水体污染的概念;来源有工业、农业、生活;危害有影响

工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系统、危害人体健康)

[提问] 针对以上污染来源,我们应该如何防治水体污染?

[回答]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也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状况,知道地球上尽管总储水量很丰富,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富裕,很多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而且由于人们的一些坏习惯和不合理做法,使本已短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更呈现出了一种严重缺水的局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作业布置:

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的水污染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假如你是环境局的局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状况,知道地球上尽管总储水量很丰富,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富裕,很多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而且由于人们的一些坏习惯和不合理做法,使本已短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更呈现出了一种严重缺水的局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相关文章

    58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