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

| 梦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是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 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 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1.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2.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1.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2.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 "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及图表。培养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产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包括图表、投影、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法指导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法呢?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个环节。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及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些知识积累或生活认知"的理论,因此,我设计课前复习环节。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程序的随机调整。

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地理图片。创造学习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授新课。

环节一: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逐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刚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在每节课上课的前2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最稳定。因此就在这段时间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逐渐到位。

环节二:1、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每节课的后20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不稳定。可以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不会的学生逐渐学会,已经学会的学生在向其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四。巩固复习

在对重难点都学习完之后,教师提供两个比较简单的巩固习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主动探索学习,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让学生品尝到学会的滋味。

五。课堂小结

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六。作业布置

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进行了说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地理图表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特点,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

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

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骤:

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意义和宇宙环境问题。

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

③收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

(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

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1.现状

2.影响

a.对农村:

b.对城市建设:

3.解决措施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4】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这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本章也是对模块一与模块二的总结。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城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及其实施的基本途径;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理解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对以后的发展,更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二、说教法:

结合中国国情,利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资料举例说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视频资料引入,用幻灯片的形式把我国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案例资料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说学法:

通过案例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分析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明在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使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通过列表比较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得出清洁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倡循环经济提供更有效地依据。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用触目精心的一首MTV《EARTHSONG》导入新课,引出人类已经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危机。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既然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

2.新课讲授:首先,通过三则补充材料的案例和课本上的内容分别说明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深刻的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接着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的过渡引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上,主要通过其中一种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讲解,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事在必行,行必有果。再通过完成课本上最后一个活动题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化。

3.总结本课内容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 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 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6】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我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

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义

暖流

(二)洋流的分类

寒流

判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风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补偿流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9】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 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 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 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 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 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像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 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如下图:略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五、练习与活动(略)

六、作业

七、课堂小节。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本精选【篇10】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

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尽管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相关文章

    3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