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创作背景

| 淑娟

《奥本海默》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诺兰用他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展现了这位“原子弹之父”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延伸出关于科技与伦理的深刻讨论。今天小编整理了电影《奥本海默》创作背景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奥本海默创作背景

电影《奥本海默》创作背景

电影《信条》杀青之后,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给导演诺兰一本由凯·伯德和马丁·舍温共同撰写的《奥本海默传》。书中描写了奥本海默大量的私密往事,以及他对原子弹的复杂态度,这些都唤起了诺兰在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彼时正值世界核裁军运动,诺兰最早获知核战争的巨大威胁,便是在那个时候。他顺着《奥本海默传》中细密的内心纹理,发现这位复杂的科学家,和自己电影里的那些男主角惊人相似。这让诺兰下定决心,改编这部人物传记 。

诺兰使用第一人称写作方式编写剧本,源于在读过本片原著后,他不希望马上跳入编剧的角色,而是想尝试用第一视角去尝试尝试在角色们的世界中去生活。对于每一位都贡献出精彩表演的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诺兰坦言其实没有特别的指导技巧,他和演员在现场进行大量的讨论、演员们也做足充分的准备。

奥本海默电影讲的什么

电影《奥本海默》重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的一生,原子弹无疑是最尖端物理学结出的一朵暴力之花,它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罕见时长的和平时期,但原子弹以及核电站为代表的核物理应用,控制得好对人类大有裨益,控制不好的话会给人来带来无穷无尽的灾害。

电影《奥本海默》的主要内容

《奥本海默》的情节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因此,“制造原子弹”在影片中成为希区柯克意义上的麦格芬,大部分故事由它引发,但影片没有对它作过度渲染,更没有细细铺陈。这使影片绝非一部让人激动的励志片,而更像一部政治电影,它需要观众对于美国那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于围绕在奥本海默身边的人物如数家珍,才能顺利地进入剧情。

电影《奥本海默》影评

尽管有着诺兰鲜明的个人特色,但是《奥本海默》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虽然它与诺兰最喜欢的斯皮尔伯格电影《夺宝奇兵》有着很相似的梗概(一个戴着帽子的男人要跟纳粹争夺一种强大武器的控制权),但是它的公映和影响感觉更像是让诺兰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进入到极为严肃、具有警示与成熟的素材。一个根本区别是:这位艰辛的历史人物与奥斯卡·辛德勒有着非常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人身轨迹。(《帝国》评)

奥本海默个人资料

罗伯特·奥本海默(全名: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生前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 。

罗伯特·奥本海默于1925年从哈佛大学提前毕业 ,同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1926年转到德国学习;1927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到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2年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 ;1943年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并担任主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执教;1947年至1966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54年被吊销安全特许权 ;1967年2月18日因喉癌去世,享年62岁 ;2022年12月16日撤销1954年吊销罗伯特·奥本海默安全特许权的决定 。

罗伯特·奥本海默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与领导工作 。

    相关文章

    66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