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

| 邱妹

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通过讲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成长故事和革命事迹,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学习邓恩铭烈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从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中汲取奋进力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1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1901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7年10月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学生运动期间,他同济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领袖王尽美一见如故,结为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

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他通过《励新》发表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旧礼教、旧教育等。

1920年底,邓恩铭在济南发起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秘密诞生。同年7月,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年仅20岁的邓恩铭,是参会代表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会后回到山东,邓恩铭等人组建了中共山东区支部,邓恩铭任支部委员。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3年,邓恩铭来到青岛进行革命活动,先后以四方机厂和纱厂为中心,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培养和带动四方机厂30多名积极分子秘密组织工会,全厂800多名工人加入工会。在他的努力下,青岛很快建立党组织,邓恩铭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1925年2月,胶济铁路局上层发生内讧,邓恩铭利用这一时机,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经过9天的斗争,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等条件,罢工取得重大胜利。4月到7月,邓恩铭和青岛党组织又连续发动了日商纱厂工人3次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8月,邓恩铭调到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任书记,领导全省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工作。11月,地区委员会机关遭破坏,邓恩铭被捕入狱,遭受残酷折磨。后因在狱中肺病病情恶化,经地下党组织多方面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

1926年六七月间,邓恩铭又秘密回到青岛,主持市委工作。这时,他仍受敌人通缉,活动受到限制,但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迅速得到恢复。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8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面对酷刑折磨,邓恩铭咬住牙关,在狱中还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邓恩铭忍受病痛,在狱中最后一封书信中留下遗作《诀别》: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敌人押到济南纬八路刑场,他义无反顾,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终年30岁。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2

“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

这首《述志》,是这个水族少年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乡,北上山东时所作。诗中已然表露其心系家国人民、不惜生死的志向,而此次离家后,他便再也没能回来。

在抵达济南后,1918年,邓恩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一中。在这里,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和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

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共同的斗争中,他同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结成了亲密战友,一起组织学生抵制日货,反对卖国条约,积极参加宣传、演讲、罢课、游行等活动,成为学生界有影响的人物。

1920年夏,齐鲁书社社长王乐平推荐王尽美、邓恩铭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联系,着手筹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邓恩铭等人联系了一批当地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先后秘密建立了共产主义学会、成立励新学会,并出版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

1921年春,在北京和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影响和帮助之下,王尽美、邓恩铭等正式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由于工作优秀、表现突出,当年7月,邓恩铭和王尽美均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

“一大”结束后,如何宣传好党的理论和思想?面对当时大字不识两个的广大民众,邓恩铭巧妙地运用歌曲、漫画、乐器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和道理。

邓恩铭不仅会唱,还会编民谣,还有出色的笛、萧演奏能力,他曾在家书中,让家里帮助收集水族的山歌。他创作出大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振奋人心的革命宣传歌谣。这些歌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四处传唱,为推进革命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在绘画方面也是好手。邓恩铭利用一切时机,为老百姓创作了大量漫画系列,如地主剥削系列、日商压榨系列等。用漫画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激发他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组织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底,赴青岛创建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在青岛工作期间,邓恩铭经常身着短裤短褂,打扮成工人模样,深入工厂车间、铁路车站和职工家庭,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

在邓恩铭等人的领导下,1925年2月8日,胶济铁路工会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威震千里胶济线,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同时,四方机车厂工人也举行同盟大罢工,历时9天,最终取得了胜利。同年4月,邓恩铭又组织领导了以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为主的工人运动,历时3个多月,形成了青岛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

然而也正是因为领导罢工,邓恩铭引起了胶澳商埠和日本人的注意,他们派遣大量的探子盯梢,抓捕了邓恩铭。

在中共山东党委和青岛的中共组织的积极营救下,1925年5月,邓恩铭被释放,并被驱逐出青岛。但是为了组织工人运动,邓恩铭又悄悄潜回了青岛。为此他遭到大规模的搜捕,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对他的通缉令。

1925年11月7日清晨,邓恩铭正在主持一个会议时,一群警察冲了进来带走了他。此时的邓恩铭已经患上了肺结核,在酷刑下他备受折磨、奄奄一息,但仍然顽强不屈。最终,党的营救加上两位贵州同乡官员作保,邓恩铭被释放。

出狱后,邓恩铭住在叔父家休养,家人们都劝他不要再参加政治活动了。父亲听说后,千里跋涉从贵州赶到山东,看到不成人形的儿子时,父亲老泪纵横,苦苦规劝邓恩铭跟他回贵州老家。

在家与国中,邓恩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只好一个人独自返回贵州。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3

1901年,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一个较为偏僻的水族寨子——水浦村板本寨,邓家祖孙三代八口蜗居在三间茅草房,也只有二亩农田,生活极其穷困。1905年,为了生计,同时为了躲避乡间匪患,邓家移居荔波县城生活,父母辛勤劳作,也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年少的邓恩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再加上目睹了诸多社会不平的景象,从小就跟奶奶学了不少反映水族贫民劳苦生活山歌的邓恩铭也学会了自己创作歌谣,寄寓邓恩铭对黎民苍生的深深同情,邓恩铭曾写过这样一首民谣:“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歌谣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真正劳作的人其劳动果实总是被他人窃取,自己反而常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这是一个多么不平等的社会啊!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邓恩铭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怜悯。诗歌承继了古代歌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邓恩铭热情歌颂了清代荔波本地水族的起义军首领潘新简,所作《潘简王》诗曰:“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总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这是一首咏史诗,显然邓恩铭的创作具有借咏史以咏怀的意味,寄托了自己也要做一位“救民生”的英雄。正是因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贫苦百姓的恻隐与哀怜,邓恩铭青少年时候就萌发了大济苍生的救世抱负,他17岁离开故里除了为了升学之外,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临行前所作《述志》一诗充分抒发了这一高远的情怀,诗曰:“南雁北飞,去不思归?志在苍生,不顾安危。生不足惜,死不足悲。头颅热血,不朽永垂。”诗歌将自己形象地比喻成一只即将北行的大雁,虽有留恋故里之思,但为了社稷苍生,舍生忘死,在所不惜。此诗为四言诗,直吐胸怀,节奏明快,慷慨之气,贯穿全诗。如此胸怀天下、志在苍生的人生抱负在邓恩铭离别家乡时所写的另外一首咏怀诗《前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诗曰:“赤日炎炎辞荔城,前途茫茫事无分。男儿立下钢铁志,国计民生焕然新。”诗歌虽然写到了对个人前途命运难以预卜的茫然,但这更加坚定了自己以改造国计民生为人生理想的钢铁志向。要知道,邓恩铭离开家乡时年仅17岁,这样的志向真可谓“少年心事当拏云”。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4

在关爱家人的同时,邓恩铭却没有唯命是从,不断对旧礼教进行反抗。他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22年是他为革命工作不断奔走的一年,百忙中依然惦记家里,8月份的家信中,希望家里送妹妹到省城读书:“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无论如何总要叫他们念书……此刻比从前不一样了,男女都是一样……总而言之,叫做男女平权。”对于当时盛行的父母给儿女包办婚姻,他明确反对,规劝父母抛弃陈旧观念:“父母辛苦费力哺育儿女,处处总为儿女好;不过一时比一时不同,从前是好的,哪晓得反到害起儿女来,比比皆是,最头痛的就是替儿女订婚……父母的一片好心,做儿女的无有一个不感激,不过总盼望做父母改换改换方法来爱儿女就行了。”

面对几千年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世俗,他以在青岛做官的堂叔为例提醒父亲,“无论做官为宦,总要处处体贴老百姓,不用助人为恶,剥夺人民。二叔做官数年,一清到底……百姓没有不爱戴的,所以名誉很好!因此,父亲千万千万要像二叔一样才好。”他自己更是违背家庭意愿,投身革命活动。1924年5月8日,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5

真正的革命者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总是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邓恩铭同样如此,他曾经写过《决心》这样一首咏怀诗,诗歌作于邓恩铭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鼓舞了邓恩铭,邓恩铭心潮澎湃,作诗以明志,表现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诗题语意显豁,诗作既直抒胸臆,又含蓄蕴藉。诗曰:“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这首诗歌每句都运用了典故,藉典咏怀。“读书济世闻鸡舞”一句用了东晋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相互勉励的历史典故,表明了自己要及时奋发、志在济世的决心。“革命决心放胆尝”一句则用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志在复国的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隐忍雕励、志在救国的决心。“为国牺牲殇是福”又用了屈原《国殇》的文学典故,《国殇》一诗颂扬了将士们奋勇争先、雪洗国耻而为国捐躯的悲壮而崇高的精神,个体生命的非正常消亡本身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但在邓恩铭看来,为救国救民而献出年轻的生命是人生非常幸福的事业,彰显了其高亢的革命情怀,诗句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悲伤之气。“在山樗栎寿嫌长”则用了《庄子》的文学典故,樗树与栎树因“大而无用”,故“不夭斤斧”之害,活得长久。在道家看来,此“不材之木”因“无为”而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于邓恩铭而言,这样的树木既然是无用之材,即使能够存活一万年,实际上也是徒耗生命,毫无价值,在邓恩铭的笔下,它们成为了被讽刺抨击的对象。邓恩铭有意识地将此句与上一句关联在一起加以对比,意在告诉我们为革命、为国家奉献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邓恩铭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此诗所表达的革命志向与奋斗情怀。

最令人感动而敬仰的是邓恩铭的绝命诗《诀别》,此诗写于1931年,已经受了两年多牢狱之灾的邓恩铭最终没有能够逃脱国民党的黑手,被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临刑前,邓恩铭慷慨悲歌,诗曰:“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邓恩铭牺牲时年仅31岁,这个“转瞬间”的年华可谓非常短暂,然而邓恩铭叹息的并不是人生的苦短,而悲愤的是这“救国救民”的壮志在有生之年他看不到实现的机会了,邓恩铭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只有悲愤地呵天发问。当然,诗人在悲愤之中又满含期待与希冀,自己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能够唤起后来者继续为革命披荆斩棘,能够以不断的胜利告慰自己在九泉之下的亡灵。这首诗歌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了陈毅《梅岭三章》中所表现的壮烈情怀,尤其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大义凛然、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是这两首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邓恩铭面对死神,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奉献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高大形象,可与日月争光。

2022灯塔大课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相关文章:

灯塔大课堂第三十课邓恩铭作文6篇

“灯塔大课堂”《邓恩铭》作文5篇

关于灯塔大课堂作文5篇

《平安大理使命护航》作文5篇

    相关文章

    1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