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密接者进行21天健康监测

| 倩愉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类中出现的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身上所看到的症状相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猴痘密接者进行21天健康监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猴痘密接者进行21天健康监测

猴痘密接者进行21天健康监测

国家疾控局、国家卫健委近日联合发布《猴痘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猴痘样症状监测,对猴痘密切接触者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

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方案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

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密切接触者应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体温高于37.3摄氏度)、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状有哪些

猴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猴痘病人临床表现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手心和脚掌都可能出现皮疹,也可能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皮疹会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比较硬,还有伴痒和疼痛的感觉。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需要提醒的是,猴痘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猴痘早期症状和前兆

猴痘可能会出现身体发热乏力、头部疼痛等早期症状,前兆主要是感冒的症状。

患者有猴痘,主要是受到了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会出现前兆感冒的现象,在早期也容易出现身体发热、头部疼痛、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等一系列不适的症状。随着身体损伤程度加重,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皮疹、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患者有猴痘,需要注意皮肤表面的清洁护理,同时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能够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如果出现了皮肤皮疹的情况,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抓挠,如果盲目抓挠,可能会导致皮肤黏膜破损,也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

猴痘传播方法

猴痘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体,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但是,猴痘的传染性远逊于天花病毒。

感染猴痘的人可能会出现6到16天的潜伏,常见的猴痘症状是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皮疹,肌肉痛等。

虽然痘病毒很擅长突破宿主的防御系统,但它就像“病毒界的大象”,其结构和复制能力使它更容易被“瞄准”,人类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已找到了这种病毒的弱点,对可能的威胁做好了充分准备。人类已经研发出了针对天花病毒的药物和新一代疫苗,这也为应对猴痘提供了选择。

治疗猴痘方法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戴维·恰尔克认为,这次有些不同寻常,因为大多数猴痘病例之间并没有联系,这意味着世界各地都需要保持警惕。但是与新冠疫情不同的是,人们对痘病毒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阻断传播。猴痘病毒属于一个更广泛的病毒家族,这个病毒家族还包括天花病毒。天花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猴痘。研究表明,在接触猴痘病毒后,接种天花疫苗仍旧有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传染病学家雷娜·麦金太尔表示,她开展的研究表明,由于大规模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已经有40年至50年了,天花疫苗免疫保护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猴痘疫情加剧的原因。她建议有关部门识别出猴痘患者相关的接触者,并为其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

森纳那亚克指出,天花疫苗可以提供交叉保护,但不确定几十年前接种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还能有多大的免疫力。一些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猴痘。

    相关文章

    613709